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苜蓿的种植与管理要点522
TUhjnbcbe - 2020/7/18 11:03:00

苜蓿第一茬刈割后的田间管理技术


当前位置:    正文


苜蓿第一茬刈割后的田间管理技术


发布日期: 来源:河北省行唐县农业局 作者:郑飞 浏览次数:128


苜蓿是多年生优质牧草,也是可以反复刈割利用的牧草,苜蓿种植后,每年苜蓿第一次刈割收获的产草量在全年产草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可占全年产草量的40%~50%,但是苜蓿第一茬刈割收获后的田间管理,对随后每次刈割收获苜蓿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第一茬刈割后的苜蓿田间管理需要提上日程。


1.田间水分管理。水的供给和利用对苜蓿生产影响较大,旱地种植苜蓿每年的干草产量一般为400~500千克/亩,有灌溉的水浇地苜蓿每年干草产量可达500~1000千克/亩,甚至更高。因此要实现苜蓿的优质高产,就要保证苜蓿所需水量的适时补给和合理利用。第一茬刈割后,苜蓿的植株体损失了大量的干物质和水分,为了保证再生植株的生长和下一茬苜蓿草的产量,就需要在第一茬刈割后,根据天气降雨情况、苜蓿地的土壤墒情,为苜蓿提供再生植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


灌溉供水。苜蓿是一种需水较多的作物,苜蓿的水分,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根系发达,主根入土深,可达2~6米的特点,从深层土壤吸收水分;另一方面就需要通过灌溉供水,保证苜蓿生长所需的水分。


苜蓿第一茬刈割3~5天后,观察到茬口愈合后,就可以进行灌溉供水,是否进行灌溉供水,可根据三个方面来判断确定。


根据土壤墒情确定。苜蓿地土壤含水量低,墒情差,短时间内又无有效降雨,就需要进行灌溉供水。


根据苜蓿再生植株叶色的变化确定。苜蓿对水分的供应十分敏感,苜蓿再生植株叶片色泽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苜蓿水分供应的余缺。当水分适量时,苜蓿叶色呈现淡绿色;水分供应不足,苜蓿叶色会变深,观察到苜蓿叶色变深时,就需要及时进行灌溉供水保证再生苜蓿的生长。


根据苜蓿再生植株的生育期确定。苜蓿第一茬刈割后的需水量,随着再生植株的形成和长大而增加,特别是再生植株进入新的生殖生长期时,需水量会显著增加;通常在现蕾期达到需水最高峰,随后苜蓿生长的需水量开始下降, 现蕾期苜蓿地的土壤含水量达到60%~80%为宜。因此,可以根据现蕾期苜蓿生长发育需水较多的规律,在苜蓿现蕾期,适时灌溉供水促进苜蓿的生长和保证产量形成。


苜蓿灌溉供水的方法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选择浇灌或喷灌。但无论浇灌还是喷灌,都要做到灌水均匀,田间不积水,防止苜蓿再生枝芽被水浸泡出现生长滞缓和停止生长,灌溉量掌握在每亩灌水50~100方左右。


防涝排水。苜蓿是一种不耐水淹和涝渍的作物,第一茬刈割后,苜蓿的残茬和根冠部长时间水中浸泡,不但影响根冠再生芽的萌发和分枝的生长,而且会造成烂根,严重的会造成苜蓿植株根茎的整体死亡。一般苜蓿在第一茬刈割后常常是降雨开始增多的季节,为保证苜蓿再生植株的健康生长,遇较多降雨时应及时排水除涝,防止根系和留茬的腐烂。


2.田间肥料管理。合理施肥是保证苜蓿高产、稳产和提高苜蓿草产品质量的基础。苜蓿第一茬刈割收获,就带走了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其中N、P和K三种营养元素的吸走量最多。因此,在第一茬刈割后,苜蓿地应进行合理的施肥。


氮肥的合理施用。一般情况下,氮肥不是苜蓿生产中的限制性肥料。但在第一茬收割后,苜蓿从土壤吸收的N元素较多,造成土壤中N元素的负平衡,就需要施用氮肥。此时,施用氮肥可以形成苜蓿根瘤菌共生固定的N与肥料N的协同作用,苜蓿再生植株可获得增施N肥良好效果。在一些盐碱、瘠薄的土壤上,第一茬苜蓿刈割后施用适量的N肥,更有助于苜蓿再生植株的生长和新生根的发育,同时可以提高下茬苜蓿草的产量与草中的粗蛋白含量。所施用的N肥,可以选择尿素、碳铵等速效肥,施肥方式以追肥方式施用较好。


磷肥的合理施用。在第一茬刈割后,苜蓿地施用磷肥可以提高苜蓿产量和改善苜蓿草的品质,合理施用磷肥能提高苜蓿再生植株体内固氮酶的活性,促进苜蓿再生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加快苜蓿再生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第一茬刈割后,苜蓿可选择施用的磷肥主要是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以追肥使用,两种磷肥的施用量分别为5千克/亩和2千克/亩。


钾肥的合理施用。第一茬刈割的苜蓿会带走土壤中大约10~15千克/亩的钾,为了维持再生苜蓿的稳产高产,就需要施入足量的钾肥,促进刈割后苜蓿分枝的形成和再生。钾肥的施用以少量多次为好。苜蓿地施用的钾肥主要是氯化钾,施用方法以追施为主,钾肥追施可与灌溉浇水结合进行,追施量为每亩2千克。


其它肥料的施用。第一茬刈割后,苜蓿再生植株的生长除需要N、P和K三种大量营养元素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硫、硼和钼等微量元素,所以第一茬刈割后,为促进苜蓿再生植株的生长,在合理施用N、P和K肥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实际,施用硫肥、硼肥、钼肥等肥料。


3.田间病虫害的防治。苜蓿第一茬刈割后,在残茬和再生植株上出现的虫害,其中苜蓿蚜虫病的发生为重,因此苜蓿第一茬刈割后,要对苜蓿蚜虫的数量和发病趋势进行监测并进行有效防治。一般在苜蓿第一茬刈割后,再生植株生长15天左右时,可选用5%吡虫啉可湿粉1500倍稀释喷雾;喷*力虫霉菌(EB-82灭蚜菌)200倍液;用紫苏茎叶1千克捣烂,加热水3千克揉搓,密封浸泡1昼夜,过滤制取原液,在防治蚜虫使用时,原液兑水,比例为1:10稀释,进行喷雾,以上措施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苜蓿第一茬刈割后,在残茬和再生植株上发生较多的病害是白粉病和菌核病。感染白粉病的苜蓿的叶片和茎秆初期会出现白色的粉末层,感染后期受感染的部位会出现黑褐色的闭囊壳;常造成苜蓿产草量下降。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一是及时拔出田间患病的植株;二是喷洒石灰硫磺合剂;三是1000倍稀释的多菌灵10%的可湿性扮剂进行田间喷雾。感染菌核病的苜蓿的根茎下根系呈褐色、水渍状腐烂死亡。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是喷洒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治。


苜蓿第一茬刈割后,在残茬和再生植株上菟丝子的防治。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寄生在苜蓿植株上,形成丝*,每株菟丝子可缠绕苜蓿多株,吸取苜蓿的养分和水分,导致苜蓿因养分缺乏而生长受阻,严重时会造成苜蓿植株枯亡。菟丝子的防治方法一是刈割和拔除染病植株,最好是在菟丝子结实之前拔除或者进行刈割;二是可用1.5%~2%的二硝基邻甲苯酚和二硝基酚溶液进行喷洒。


4.田间杂草的防除。苜蓿第一茬刈割后,再生植株的生长比杂草要慢,特别是一些禾本科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危害较重,使用2,4-D丁酯对防除苜蓿地的双子叶杂草效果较好;也可以喷施 苜豆壮 或 苜草净 等苜蓿地专用除草剂来同时清除禾本科与阔叶杂草; 苜豆壮 或 苜草净 的用量每亩100~200毫升,兑水30~40千克,稀释后喷洒。

1
查看完整版本: 苜蓿的种植与管理要点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