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作者:薛洪言
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对金融属性避之不及——剥离“金融”的标签,向“科技”靠拢。普遍的解释很简单:科技企业的估值更贵。举例来说,当前A股市场中,软件与服务业的市盈率大概是银行业的10倍,意味着同样1元净利润,若定位为软件服务业,估值能高十倍。
换个马甲就能换种估值?未免太小瞧市场的智慧了。市场的确给了很多金融科技企业更高的估值,但并非它们成功撕下了“金融”的标签,而是市场对它们的业务有不同的解读。
银行业的估值为何这么低?
回到问题的起点,我们先看看银行业的估值为何这么低,以至于让人“避之不及”。
近十年来,银行业的估值一直很低,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只要看到类似银行的业务,就不假思索地给予低估值,不再追究业务模式之间的差异。某种意义上,金融科技公司努力凸显自己的科技属性,也是害怕被这种刻板印象误伤。
虽然当前市场对银行股10倍以下的低市盈率习以为常,但年前后,银行股也曾享受75倍的高估值,属于被市场追捧的“六朵金花”之一,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前的医药科技。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宏观环境和行业增速影响,银行估值水平一路下滑,其市场热度也从被追捧变成被嫌弃。
年之前,银行业批量股改上市,业绩增长非常亮眼,年曾录得%的增速,之后回归常态,但仍处于30%以上的高位。年之后,中国GDP增速下台阶,银行业遭遇对公贷款萎缩、不良率攀升的双重打击,盈利增速持续下滑,逐步滑落至个位数。股票估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银行利润增速持续下滑,估值水平也随之跌入底部,再也没能爬起来。
就一般行业来讲,利润增速就足以解释长期估值水平了。但在银行业,由于高杠杆运营,不良率的些许波动都会对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市场还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