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先秦时代的乞巧,像伟大的诗经一样流传
TUhjnbcbe - 2025/2/26 18:1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原创:马猫

乞巧文化是中国丰厚文化资源丛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其活动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很少见,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生活在西汉水畔的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

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西和境内湖光山色,峡谷丛岭;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等故事,更为这片土地抹上了神秘色彩。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和世代相传的乞巧节。

乞巧节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坐巧,即乞巧前的准备。到农历六月二十日左右,姑娘们都要把小麦、小豆等泡在碗里生巧芽,天天换水,到七月初会长到七八寸,将近一尺高。城里每个巷道都会有一家坐巧,乡下则一个村会有一家坐巧,大的村镇会有两三家。一般选家中有姑娘、房子又宽大的人家来腾出一面房坐巧。

迎巧,是乞巧活动的第一个隆重仪式。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天,姑娘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从城里纸马店迎来巧娘娘,较远的农村也有由年纪大、心灵手巧的妇女们自己糊成巧娘娘像。到了晚上,由巧头带队,各执燃香一支,齐声唱着《迎巧歌》,把巧娘娘接到预先布置好的屋子里,摆上贡品,敬香化表,满怀虔诚进行祭拜仪式,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历时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就正式拉开序幕。

祭巧,顾名思义是祭祀活动。农历七月初一早上,随着太阳升起,第一天的祭巧仪式就开始了。她们把为巧娘娘精心准备的巧果、巧芽摆出来,按传统仪式焚香点蜡,虔诚恭敬地在巧娘娘面前许下一年的心愿。在随后几天的乞巧活动中,姑娘们可以相互到邻村的乞巧点祭拜。

拜巧,亦称“行情”,就是邻近的乞巧队伍之间相互交流拜祭,拜巧从初二一直持续到初六。拜巧时,姑娘们一起手牵着手,一面跳一面唱,载歌载舞,欢度节日。女孩子们在这几天里变得无拘无束,激情洋溢;娱巧,它是最基本的乞巧活动形式,乞巧的姑娘们每天昼夜齐集乞巧点,在巧娘娘像前唱巧歌、跳巧舞、娱神自娱,其中“跳麻姐姐”最为奇妙。

卜巧(又叫照瓣卜巧)。七月初七的早上,姑娘们成群结队到附近较有名的甘泉去取水,沿途村庄的人闻讯到路边来看,这同迎巧、唱巧、拜巧一样成了一些青年认识姑娘们或一些大人给自己儿子瞅媳妇的机会。姑娘们手提水罐,齐声唱着迎水歌,将清水提回。晚上,姑娘们把神水倒在碗里,掐下巧芽,投入水中,看水中的投影像什么来推想命运,看自己是否聪慧和灵巧。

最后是送巧。七月初七午夜,姑娘们端着香、蜡把巧娘娘像送到河边,先将端午节系在手腕上的红线拆下来,接续成一根长线,搭在河的两岸,形成一座线桥,象征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然后悲伤地唱起送巧歌,巧娘娘的像被点燃了,为时七天八夜的乞巧节就此要结束了。姑娘们又该回到她们原有的现实生活中了,一年内再难以相聚,有的姑娘来年可能出嫁,这是一个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

西和乞巧源远流长、久盛不衰,传承着秦人古老遗风,根植于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融汇了几千年来女性的智慧和希冀,已有千余年的传承历史。乞巧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女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以“巧”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自身命运的人生追求。几千年来,乞巧被陇南的女儿们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最终成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女性们的狂欢盛会和文化盛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秦时代的乞巧,像伟大的诗经一样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