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查理·芒格
从年11月证监会发布8号文提前提示商誉减值风险,到近期会计准则咨询论坛关于商誉摊销处理的讨论,再到当前60多家上市公司提示商誉减值风险……商誉减值越来越成为扰动大家的高频词。
本周,我们聚焦商誉减值风险,为您深入分析。
1
商誉减值缘何而来?
商誉属于上市公司资产的一种,其主要来源于并购。
上市公司在收购其他资产时,会根据标的资产的盈利预期进行估值。其中,购买价格高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就计作商誉。
也就是说,商誉产生于并购、大小是并购额中超出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
但是,如果并购标的的盈利及资产状况并未达到预期时,这就意味着当时的估值给高了,这笔资产买贵了。此时,上市公司在商誉减值测试时就应该进行商誉减值。
商誉一旦减值,便会侵蚀当期的净利润,对股价形成负面影响。另外,商誉减值后就不可冲回,因此可以理解为这部分公司资产的永久缩水。
2
缘何再提商誉减值风险?
年报密集披露期临近,商誉减值风险随之而来。
年报披露期,往往也是商誉减值风险的集中爆发期。统计过往数据发现,约95%的商誉减值事件发生在年报,仅有5%发生在中报。
一般来说,除了在正式年报,商誉减值在年度业绩预告(1月底截止)、业绩快报(2月底截止)中也都有可能体现。
例如在年,有家公司在正式年报中出现了商誉减值,但其实在业绩预告阶段已有81家公司提示了商誉减值风险,而在快报阶段又新增了62家。目前,已有超过60家上市公司在年年报预告中提示了商誉减值风险。
也就是说,作为年报披露期常见的风险,商誉减值本身就值得我们提前
规范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年报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且在各季度报告中披露商誉相关重要信息;
对于测试过程中的资产减值顺序、不同资产包之间的分摊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升了评估的可操作性和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减少上市公司自由裁量空间;
明确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提升中介机构在商誉测试中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在年报季临近、业绩对赌风险集中释放、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年年报季期间,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值得我们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