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于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举办,主题为推进金融安全科技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杨涛教授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涛教授认为理解金融安全可以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大的层面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金融安全问题,另外一个角度是从金融系统自身的角度看金融安全问题。在谈到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核心问题时,他认为面对安全与风险,无论是基于监管的角度、基于政策的角度、还是基于行业的角度总是要应对这些问题,要适度的管理风险来推动金融相对安全的前行。任何金融创新都会面临效率、安全的翘翘板,也会面临增长的数量、功能与结构之间的权衡问题。在进行金融风险监管、促进金融安全时,需要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选择。正如宏观政策面临宏观目标时,不同目标之间实际上可能存在矛盾与冲突,目标的优先顺序选择决定了下一步改革与创新首先需要选择的方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未来对于金融风险与安全的容忍度。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主持人:谢谢来自英国的KimmoV.Soramaki,实际上他刚才演示的是用大数据的方式,演示各国之间资金流量、货币流量及各方面金融流动性的问题,不知道在座各位身处北京有多少人对他刚才讲的那些全球性的议题和全球性的金融监测理解和接受多少,我一直在高校里面教金融、全球治理,我有一个非常大的担心,这个担心和忧虑就是对于中国人来讲,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实际上他考虑的思维路径,包括绝大多数金融圈的人来讲,在考虑我们日常运营过程中,我们的路径、我们考虑的范畴绝大多数都是局限在万平方公里和14亿人的大市场中的,因为我们觉得在绝大多数金融行业从业者都会认为,14亿人市场已经足够大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实际上全球的思维是相对欠缺的,刚才来自英国的KimmoV.Soramaki先生他讲的是从英国,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公司的角度去看待如何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这一巨大的议题,对于中国人来讲“全球”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中国大多数金融从业者说“14亿人的市场非常大,金融走出去的进程中国其实是相对滞后的”但是也是因为我们14亿人的这样一个大市场,推动了我们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一跃成为全世界金融科技的最大的市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中国人的全球理念、全球观念相对欠缺,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又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的“试验场”。我认为刚才英国这位专家讲述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这些,我还是受益很大的。但是到底在中国我们的金融科技的发展状况怎么样呢?对于在中国的金融安全的新生态如何?下面一位演讲者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多年的好友,他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杨涛教授。
杨涛:谢谢王院长的主持,也非常高兴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跟各位朋友、嘉宾分享一下我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主题的思考。
刚才两位外国朋友更多从实务的角度谈了一下金融科技或者说了解利用技术把握信息的过程当中一些重要的案例。我自己围绕今天的主题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谈一些我所认为思考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时候我自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