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亲人离去,总是非常悲伤的事情。葬礼时亲属为了表达哀思,经常要披麻戴孝烧纸钱,哭哭啼啼地送走离去的亲人。但还一种丧礼名叫喜丧,置办喜丧的人家不但不会哭啼悲伤,还要敲锣打鼓般的庆祝。
这时邻居们不但不会指责庆祝丧礼的家庭,反而还会投以羡慕。那么“丧”又是如何和“喜”搭配到一起的,什么样的丧礼可以叫做喜丧呢?
01庄子的喜丧
在古代,不管是任何阶层,葬礼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礼记》将丧礼也分为不同级别,为国君和为父母或是一般亲属服丧都有不同的规定。但不管是那一种,都是要进行十分严肃和悲伤的仪式。
比如国君死后,臣子在服丧期间是不可以饮酒作乐的。父母死后,子女服丧也同样如此。但并不是每一种丧礼都是需要用悲伤和自律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在儒家提倡的哀伤丧礼外,还有一种丧礼叫“喜丧”。
道家名人庄子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个办喜丧的人。庄子的妻子死后,他的朋友惠子前来吊唁。惠子来到庄子家中后,看到庄子双腿岔开坐在地上,正在敲着鼓打着盆唱歌。
惠子觉得庄子这样实在太不像话了,就出言斥责他:“你的妻子与你生活一生,为你生儿育女,如今她离去你不但不悲伤,反而如此作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可庄子却不以为然地说道:“人的生死就犹如万物四季秋冬般的轮回,我的妻子从虚无中而来,如今又归于了虚无,安息在天地之间。这本是最简单的自然道理,我为什么要因此而悲伤哭泣呢。”
庄子的一生对生死都非常淡然,他觉得人的生死本就是遵循天命的轮回,生亦不足喜,死亦不足悲。他不哭泣并不是不爱他的妻子,而是一种遵循内心的自然与豁达。
庄子不像常人一般,以人感情的角度来看待生死,他是站在宇宙万物的角度来理解生死,所以他在面对生死之事时才会做到豁达随性。
02喜丧的标准
历史中关于喜丧的确切记载是出于一本名叫《清稗类钞》的杂记汇编。书中对“喜丧”订了一个确切标准。书中讲到,只有福寿皆备者的离去,才可以称之为喜丧。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全福,全寿和全终。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其标准都是一样的。
首先就是逝者死时,要儿孙满堂,家族人丁兴旺。古人非常重视子嗣传承,不管是在任何地方,都有多子多福的说法。
古时医疗条件差,新生儿夭折的概率很大,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必然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如果一个家族四世或五世同堂,子孙围绕在长者身旁,这样的家族一定会让乡邻非常羡慕。
其次便是逝者一定要高寿,最好是八十岁以上。古代医疗条件差,百姓的生病大都只能听天由命。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要了人的性命。古代生产力也很落后,要是遇上了天灾或者战乱,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很难独善其身。所以高寿的人一定也是非常幸运又令人羡慕的。
最后便是逝者死时一定要是善终。善终就是指逝者生气没有留下遗憾,圆满地放心离去,在死时没也没有被疾病折磨而寿终正寝。善终是一种体面地离去,也是每个人都会追求和羡慕的离去方式。
所以只有儿孙满堂,高寿无疾而终的人死后,才称得上是喜丧。举办喜丧,表示逝者可以圆满地离开人间,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悲伤和凄楚。因而喜丧和普通的葬礼就有很大不同。
喜丧的丧礼不再用沉闷肃穆的色调,而是适当装点地多彩一些,亲属也不用披麻戴孝地哭泣,不用吹奏哀乐,而是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充满欢乐地去送逝者最后一程。
03不同的喜丧文化
喜丧文化不只是中国的专利。在墨西哥就有一个节日叫亡灵节,它在每年的11月1号和12号。每年的这两天,墨西哥人都会通过一系列狂欢仪式来祭奠曾经逝去的人。
亡灵节这两天分别有不同的含义,1号用来祭奠少时早殇的人,叫做幼灵节,2号祭奠成年后死去的人,叫做成灵节。亡灵节的起源是由于古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阿兹特克人认为,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新生。他们相信,每年逝去的亡灵们会再次回到家里,家人这时应该热情地招待他们,以期盼来年亡灵护佑生者平安和乐。
举办亡灵节时,墨西哥人会在家里和墓葬等场所,按照逝者的喜好来布置一个祭坛,祭坛上摆放会摆放食物贡品,还有亲友照片,生前遗物等物品。祭坛的意义不止是表达对逝者的一种思念,也表示一个亡灵回乡时认路的标记。
亡灵节这一天,墨西哥城里举办的仪式是最隆重的。城市里会搭建很多祭坛,摆放大量的鲜花。鲜花以万寿菊为主,配上其他花卉,五彩缤纷地犹如花卉展览一般。
除了花卉外,人们还会摆放骷髅雕塑在街边。前来狂欢的市民和政府人员一起载歌载舞,气氛热闹地就像盛大的晚会一般。墨西哥民族有句经典的谚语就可以总结这样的场景:生者狂欢,死者在棺。
04结语
人无法阻止生命的离去,但可以选择对生命的态度。每个明智豁达的人都应该做到生时修身养性,寻求养生之道,死时也能坦然面对,不去畏惧。
活着是对死亡的躲避,也是对死亡的追逐。每个理解了生死的人,在活着时也会有足够的信念和勇气来面对人生在世时的一切烦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