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财富管理需求端发生巨变四位基金行业大咖分
TUhjnbcbe - 2025/4/6 17:09:00
白癜风规范治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4/5761442.html

来源:金融界基金

由金融界主办的第三届智能金融国际论坛暨“领航中国”年度盛典12月1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百位监管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家金融机构共话中国金融“改革、进化、突围”。论坛特辟基金专场,围绕“价值传承”,在公募基金20年之际对话基金行业奠基人、基金公司掌舵者,倾听基金经理畅谈穿越“牛熊”。

金融界副总裁兼智能金融研究中心总经理何剑波主持尖端对话《公募基金昨天,今天,明天》,本环节围绕“改革进化突围”主线,以时间线索回忆公募20年发展历程,热话资管新规实施对公募基金业务的影响,通过观察财富管理需求端发生的巨变,深刻思考供给端的应对。

认识何剑波

清华大学工学学士,金融学硕士;金融界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博士后企业导师。他拥有十多年金融数据研究经验,在金融数据建模、智能资产配置、量化投资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

金融界副总裁兼智能金融研究中心总经理何剑波

 对话嘉宾:中融基金总裁杨凯、浙商基金总经理聂挺进、富荣基金总经理郭容辰

从左到右:何剑波、杨凯、聂挺进、郭容辰

主持人何剑波:大家好我是金融界的何剑波,欢迎大家的到来,请允许我介绍参与本场互动公募基金佼佼者。

中融基金总裁杨凯,曾任宝盈基金市场开发部总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部总监、研究部总监、基金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年9月加入中融基金,现任公司总裁。任职以来带领中融基金打造了固收投资、权益投资、量化投资、FOF投资、国际投资五大业务条线。截止年三季度,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突破亿元,非货币管理规模增长幅度跻身前20,发展速度和质量均引人瞩目。

浙商基金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聂挺进,13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博时基金股票投资总监、研究部总经理,长期执掌社保/年金/专户/公募,管理规模超亿。在他的带领下,浙商基金致力成为一家AI驱动的资产管理公司,深度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数据的快速发掘和价值重构,实现人机互动、智能投资,打造资产管理新的生产方式和投资收益护城。

富荣基金总经理郭容辰,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拥有近20年金融从业经历。历任金鹰基金副总经理、华夏银行深圳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零售信贷部总经理、交通银行深圳福田支行行长等。在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多个领域均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具有独到的综合金融战略视野。

今天论坛主题是公募基金“昨天,今天,明天”,我们以时间轴的顺序首先来回顾一下公募基金这20年的变化。在这20年里,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非常迅猛,管理规模从40亿现在已经发展到13万亿,它已成为中国整个金融行业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诚如王老(王连洲)所言,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年的基金黑幕,年的老鼠仓等等,这些都是一定程度影响公募基金的发展。

我的第一个问题,请各位老总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20年基金行业这么多年,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成绩,还有哪些未来面临的问题?

杨凯:谢谢各位!谢谢主持人!在这里分享我的认识,谈一个层级和一个问题。20年的公募基金,我认为是一场非常成功的金融实践,这句话很重要。过去20年公募基金发展是持续稳定和不断壮大的,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根基在哪儿?三个词:规范、透明和监管。年公募基金是在比较完善的《基金法》包括公募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明确法律法规上面建立起来的;第二点大量信息披露,对投资人保证最大可能的透明度;第三点严格监管,中间出现的老鼠仓等事件是在发展中逐步要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基金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和借鉴,这是非常成功的金融实践。关于问题我想谈一点,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规模是13万亿,我认为这是具有很大脆弱性的业务结果,这个脆弱性也许不知道哪天就要变化,我们知道这13万亿里货币基金占67%(即8.9万亿),股票基金大概亿,混合基金1.6万亿。年我们权益性基金比这还多,十年过去权益性基金加上混合基金变少了,刚才提到权益性基金资产的管理,面临很大的压力。银行子公司成立对我们是很大的压力,问题展开讲比较复杂,基于我们自己的产品既跟第三方交易机构有关系,也跟投资者有关系,要改变要做很多事情。

主持人何剑波:刚才杨总提到公募基金发展如此迅猛,一个原因是公募基金在阳光下成长,一开始有比较严格的监管,使得它整个的成长不至于太走偏路,这是它成长值得称道的经验。当然问题也提到,目前整个基金的结构还出现不太合理的地方,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占的比重过大,权益类基金占的比重比较小,这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请聂总。

聂挺进:成功的方面大体三点。第一点是规范,这个行业从建立之处,年之前已经做了大量调研跟海外对标,从行业建设之初吸收了很多非常好的公募基金的相关经验,发展到现在为止,虽然磕磕绊绊,这个领域应该是规范性、透明性最强的金融资产的行业。

第二点谈规模,20年时间从40亿变成13万亿,这都是很惊人的成就毋庸讳言,而且给投资者创造了很好的回报。

第三点从投资理念方面完成了比较好的投资者教育,使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

行业问题也很多,刚才聊到行业的脆弱性,我认为这么多年,公募基金发展的差异化并不明显,这与背后治理结构等因素决定的。在海外各基金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到,像非洲大草原生态一样,有巨型生物、食草生物有草。国内无论大中小公司发展路径、投入资源发展方向都比较趋同,这个差异化显得并不明显。另外,公募基金这两年经常被大家垢病的客户导向并不明显,既有公司的问题,也有整个基金行业发展所面临客观基础设施缺失(包括个人养老金账户直接投资跟公募基金进行打通的基础设施)有关,使得公募基金到现在为止无论在客户积累还是在运营方面,都存在问题。

 郭荣辰:听到这个题目,公募基金20年,很感慨,我想起了自己的青春20年。公募基金在年发行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时,我正在交通银行,当年的盛况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在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体育馆,老百姓风起云涌般赶过来排长队购买,现场还有武警维持秩序。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时点是到年,正值牛市的顶点多点。第三个时点是年到年,又是一轮盛况空前的牛市。其他的时间点,对老百姓来说其实是比较难受的时点。但是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作为专业的代客理财的金融机构,其实应该做很多深入思考和分析,做更多的理性判断,反思操作中的不足,比如说非理性、非纪律性因素等。这些年,这些经历,其实也是公募基金从幼稚到走向成熟的历练。成长,即不断的历练,只有经历过痛,才能进入到良性。

回顾公募基金过去20年的发展,首先第一步,可喜的是,基金业在金融市场健康地成长了起来。随着开放度越来越大,大家欣喜地看到第二步,公募基金作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民生的能力日渐提升。比如富荣基金是年初成立的,大股东控股股东广州基金,是广州市国资委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这预示着公募基金参与实体经济。第三步,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有一些私募基金转公募的案例非常多,个人也可以作为公募基金发起人,这证明公募基金行业在变得更加开放而专业。

公募基金作为专业代客理财的金融机构,它的载体其实就是产品,核心能力就是产品设计以及做好产品的能力。从产品角度看,她认为,公募基金作为大资管行业参与者,手里的抓手越来越多。从法规的层面看,随着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标准的明确,将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当下,她认为公募基金最重要的是,坚守初心,创造价值,专业、专心做好产品,做好业绩。

主持人何剑波:谢谢郭总,郭总以具体的事例回顾了基金管理行业的变迁。这里提到一个词“专业”,正因为我们有一批专业从业人员才使得整个基金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刚才几位老总分别就过去我们回顾了整个基金行业发展的情况,接下来聊一聊现在。

首先想问中融基金杨总,我了解到中融基金在三季度整个的管理规模已经突破亿是吗?

杨凯:差不多。

主持人何剑波:这对刚刚成立5年左右的基金公司是难能可贵的,想问杨总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才使得你们管理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呢,能不能分享经验?

杨凯:不敢夸自己的经验,我们也是一个小基金公司,我们是年5月16日成立,当时有两个股东,一个是中信信托、道富全球。一个公司发展少则是治理结构问题,别看这个问题很大,实际上是最关键的事情,治理结构不好同时怎么发展都难。治理结构发展分为几个方面非常重要,我在保银也待了13年,从年一直待到年,对治理结构更深有体会。我们刚成立时年,两个股东在公司发展理念、模式上是有差异的,导致内部发展战略模糊、定位不清楚。我们真正发展年开始,年底退出去。

具体来看有三点,分别是股东的支持、队伍的稳定、机构的灵活,这三点是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三点再怎么样基金公司一定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人心涣散业绩很差。这几年充分体现出这几点,中信信托对我们日常管理授权很充分。

中融基金年队伍整体稳定,机制是留住人关键。留住后还要养,这也需要股东支持。

刚才谈到资产的偏移,为什么持有人不喜欢甚至规模越来越少,原因很多。识别资产的能力,什么时候资产管理有机会?刚才谈到我们要做得更多,要告诉更多投资人,这个时候这个资产有机会,那个时候那个资产有机会。布局这么多团队,因为不同市场为不同投资者创造价值,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不是单一的资产是综合的资产,能为不同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盈利,现在行业发了ETF,央视财经五年ETF,这时鼓励往全市场走,更多投资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财富管理需求端发生巨变四位基金行业大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