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的中元节叫“鬼节”,七月十四过节。
当地风俗,家家户户都必须在家祭祖,准备一桌好菜,烧香烧纸钱,一是祭祀,敬祖尽孝,让老祖宗打吃好喝好,二是祈福,祈愿家神保佑平安,发财,去病,求学顺利,一切愿望都可向家神祈愿。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会一早起来忙碌,采买,准备大菜。家祭必须有三牲,一块猪肉或者一大碗扣肉,也有豪橫的会直接烤一条香猪,一只白切鸡,一条鱼,鸡与鱼必不可少,且是完整的,不能切块。常菜一般有酿豆腐,炸茄盒,欢喜(蛋卷),满满摆上一桌。
外婆同样的菜会做两份,一般到天井摆上一桌,供的是老易家。外婆总特意腾出时间来亲手烧钱纸,低低的招呼:爸妈哥,吃饭了。外婆的哥哥去得早,只剩下一个女儿离开宜州去了澳门,每到清明,中元节,重阳节,外婆都给她父母供一桌,这是外婆心里的“孝道”。
仪式完成,收拾妥当,才另起一桌,在堂屋里正式供奉老聂家祖先,这时候,摆菜,添饭,上香,加酒,全都由我们几个小的完成,吵吵嚷嚷,忘记规矩不按顺序摆放贡品的也有,外婆也不训斥,有一种子孙满堂的氛围,十分热闹。
酒过三巡,给祖宗烧的东西基本上按照当下生活水准,冰箱彩电洗衣机,还要有被子,两身衣服,漂亮的鞋子,外婆准备得非常周全,一丝不苟。少年时候不明白,今天回忆起来,规矩就是这么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这些在外婆心里是一种信仰,她从她的祖辈传承下来这套仪式,并坚信她的父母与祖辈能享用到她的供奉,同时希望在将来某一天,她去了另一个世界,她的子子孙孙也会按照她的教导,将传统继续下去。
中元节的祭祀是家祭,和清明节上岭是不同的,不需要到坟头上去。菜式上多了一道时令菜:子姜炒子鸭,有时候外婆会改做醋血鸭,这道菜不上供桌。供桌的方向正对堂屋中央,斜阳的光线从窗户透进来,穿过一屋子烟雾缭绕,斜斜落在丰盛的菜肴上。祭祖时是严禁小孩子从供桌上捻菜吃,嘴馋的可以去厨房拿,外婆会另外备有油炸小鱼,炸茄盒,牛耳酥,兰花根。
外婆在清末出生,有着典型的重男轻女习惯,我从来没有见过外公与舅父他们下厨与洒扫。外婆的爱匀匀的分给每一个孩子,到了男孩那里,她会忍不住惯性一样藏着掖着一小点。
年底开始,因工作需要,我经常出差。外婆不放心,给了我一个金戒指,说是出远门,有一点家传的金器在身可以保平安。那时候年轻不懂事,在公司洗手随手放在洗手台上,想起来回头找,已经不见了。回去跟外婆说,外婆去她的小木箱里掏出一个布包来,打开来,里面有三四个戒子耳环,应该是家里的姐妹和嫂子还没分下去,外婆挑出一个颜色比较老旧让我戴上,说是她妈妈给她的。
每次想起外婆,总忍不住双眼酸涩,爱是什么?爱是一件贴身的暖衫,陪伴孩子一个又一个寒冬。
中元节,到阳台,恭恭敬敬燃上三炷香,敬祖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