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在西安建都的是——西周(公元前~公元前年)。周人先祖兴起于今陕甘一带,因靠近西北戎狄等游牧民族,作为农耕部落的周人时常遭到劫掠和抢夺,部落首领迫于生存压力,率领族人逐渐走下高原,部落聚集地也受战争的影响而不断向东迁徙,他们渡过漆水、沮(jù)水,翻越梁山,终于在岐山脚下定居,营建岐邑(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注1:《诗经·大雅》记载:古公亶(dǎn)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注2:《史记·周本纪》记载: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乃与私属遂去豳(bīn),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岐邑地处汉中平原,水草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富饶区域;它北据岐山,南临渭水,周围有山川河流作为屏障,易守难攻;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向西可以阻挡戎狄,向东出伊洛(yīluò)可以直抵商朝的统治核心区——朝歌(zhāogē)寻求庇佑。
当时商朝已经是国力疲敝,内外交困,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有许多方国逐渐脱离商王朝的统治;对于外部而言,商朝长期对外实施军事扩张,与西戎、北狄和东夷等部族都存在土地资源上的竞争。
此时商王朝的统治者也想利用周人的势力来抵抗和牵制西方戎狄的侵袭。因此,商王武乙顺势就将岐邑赐给周人作为封地,等于承认了周人对于岐邑的所有权和统治权。
周文王姬昌时期又迁到丰(酆)京。(今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酆fēng,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从邑,丰声)
周武王姬发时期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hào)京。丰京、镐京合称丰镐。(注:西周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水(今名沣河)东岸,有镐京乡。周懿王时暂居犬丘(位于兴平市东南约4公里处阜寨乡),周武王以下诸王,至于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皆居于镐。司马迁《史记》记载:文王在丰,武王在镐)
经过四代君王的努力,他们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发展了周国的农业,同时团结国内民众和周边诸侯;其确定的“翦商”方针,也给他们的子孙提供了最终的发展方向,终于在周武王时期实现了“灭商兴周”的宏图霸业。(注:《诗经·鲁颂·閟bì宫》记载: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公元前年的牧野之战,“小邦周”一举打败“大邑商”后成为华夏共主,丰镐正式成为西周的都城(今西安市长安区)所在地。
注:图片来自网络。在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最容易被老百姓作为娱乐话题的莫过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主人公就是:褒姒(bāosì),由于她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更被后世史学家冠以“艳妻煽处,哲妇倾城”的历史骂名。(注:清代史梦兰《全史宫词》记载:檿(yǎn)弧箕(jī)服应童谣,草没骊山恨未销。拼却倾城邀一笑,诸侯烽火尽来朝)
西汉大儒刘向编了一部《列女传》,为从古至今的各类女子作传。其书共分七卷,记述了名女性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nièbì宠妾)传。在《孽嬖传》里,刘向把褒姒作为规范妇女行为的反面典型,狠狠地渲染了一笔。后世的人们直接把她和夏朝的妹(mò)喜、商朝的妲己、春秋的骊姬封为“四大妖姬”。(注:如果听众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给我们,我们不妨把其他三人的事迹也拿出来供大家讨论。虽然她们的事迹并不是发生在长安这片土地上,就当是“四大妖姬”番外篇吧)
那么褒姒真的是灭亡西周的罪魁祸首吗?还是说,她也只是宫廷权力斗争中的一个牺牲者呢?
还有周幽王真的是因色误国的昏君吗?还是说,他也只是诸侯争夺利益下的一个失败者呢?
——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探寻这位女性的人生轨迹,或许大家听完之后能得出不一样的观点……
注:图片来自网络。褒国的起源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切要从这个不起眼的褒国说起……
据《史记》记载,夏禹时期,褒人的首领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为部落首领,其封地居于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西北方一带。(注:初唐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记载: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
禹为姒姓,而褒人系其12个姒姓部落联盟之一。(注: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xún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名号)
商朝时期,褒国境内经常成为商王与蜀王之间进行战争的场所。褒国国君也曾带领国人和居于秦岭以南的庸、蜀、羌等各方先民随从参战。(注:殷商卜辞中有“伐缶(指褒国)与蜀”的记载)
周朝时期,褒国国君为周之“南国领袖”,始终保持着与周王朝的良好关系。到了周幽王三年(公元前年),周幽王(宫湦shēng)攻打褒国,褒国兵败,褒君无奈之下献出褒姒乞求投降。(注:《晋语》记载: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褒姒女焉)
按照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以国名为姓在商周时期很常见,褒姒因是褒国人,姒姓,故称褒姒。(注1:《史记索隐》记载: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其女是龙漦(chí)妖子,为人所收,褒人纳之于王,故曰褒姒;注2:《尔雅·释亲》记载:姒,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注3:刘向《烈女传》记载:古时称姊为姒)
国破家亡之际,战争不再只是君王之间的好勇斗狠、攻城略地。通常情况下,女性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苦难……
自古以来,战争胜利者都会从战败者那里获得战利品——兵器、土地、财货,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俘虏。历史上对于俘虏的处置方式各不相同,而女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俘虏,她们大多弱不禁风,下场也十分凄惨。
古代处置女俘虏的方法有很多,或看中姿色,君王将之占为己有;或当成商品互相买卖、赠送、赏赐;或补充后宫,充当苦力;或犒赏军队,饱受凌辱;甚至被当做军粮……(注1:唐代·房玄龄《晋书·石虎传》记载:(石虎)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注2:北宋·庄绰《鸡肋编》记载:老瘦男子廋(sōu)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其中,最不人道的一种处置方式就是接受屈辱的受降献俘仪式了,毫无尊严可言。(注:北宋·确庵、耐庵《靖康稗bài史笺证》记载:二十四日,虏主以二帝见祖庙,时宫亲戚贵已发通塞州编管,家奴、军妓外,此皇子等三十人、妃主等一千三百人皆随帝后居行幄。黎明,虏兵数千汹汹入逼至庙,肉袒于庙门外。二帝、二后但去袍服,余均袒裼,披羊裘及腰,絷(zhí用绳子拴捆)毡条于手。二帝引入幔殿,行牵羊礼。殿上设紫幄,陈宝器百席,胡乐杂奏。虏主及妻妾、臣仆胡跪者再,帝后以下皆胡跪。虏主亲宰二羊入供殿中。虏兵复逼赴御寨,虏主升干元殿,妻妾、诸酋旁侍,二帝以下皆跪。宣诏四赦,二帝受爵服出,与诸王坐候殿外小幄。后妃等入宫,赐沐有顷,宣郑、朱二后归第。已,易胡服出,妇女千人赐禁近,犹肉袒。韦、邢二后以下三百人留洗衣院。朱后归第自缢,苏,仍投水薨hōng)
——我们的女主人公:褒姒就这样以“战俘”的身份隆重登场……
褒姒的身世之谜
关于褒姒的身世,史料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褒国战败进献的“战俘”;——出自《晋语》
一种是童妾不夫而孕的“弃婴”;——出自《郑语》《史记》《列女传》
上面说的是第一种,我们来看看第二种:在《国语·郑语》里,太史伯阳和司徒郑桓公(封地在今陕西华县东)之间有过一段关于“周王室多灾多难,该去哪里躲避战乱”的讨论,其中记载了关于褒姒的诡异传奇,它向世人透露了褒姒的所谓“身世”……
周宣王时有一首童谣说:‘山桑木弓,箕草箭袋,灭亡周朝。’周宣王(宫湦shēng)听了之后心里犯嘀咕,凑巧有人报告说:王城里有一对夫妇正在卖这种器物,宣王便派人去把他们抓来杀掉。王府里有小妾生了个女孩而不是周王的孩子,她因为害怕而抛弃了女婴。那对夫妇捡到了女婴,逃亡到了褒国。……《周书·训语》上说:夏朝衰亡的时候,褒国的神变成两条龙,聚居于王庭,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二位君王。”夏王占卜问是杀掉,还是放走或是留下它们,卦象显示都不吉利。占卜师说把龙的唾液贮藏起来,结果大吉。于是就陈列玉帛,用简策书写告诉龙,龙走之后而唾液还在,于是就把它用木匣贮藏起来,在郊外祭祀它。
经过商代、周代,木匣一直都没有被打开过……
到周厉王(姬胡)末年,王令人打开盒子来看,唾液流到了庭前,清除不掉。周王叫妇人不穿下衣欢叫呼喊,唾液变成了一只黑鼋(yuán玄蚖,蜥蜴也),立刻躲进了王府内宅。王府里有一个童妾还未换乳牙,碰巧遇上了它,等她十五岁的时候就怀了孕,在宣王时生下了婴儿。童妾没有丈夫却生了孩子,所以害怕而抛弃了婴儿。卖弓和箭袋的一对夫妇正在路上受到迫杀,夫妇可怜那女婴夜里啼哭,就捡了她躲藏起来,逃亡到了褒国。褒国国君褒珦(xiàng)犯了罪,就把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宫湦shēng),周幽王便赦免了褒珦(xiàng)。(注:《国语·郑语》记载:宣王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鬻是器者,王使执而戮之。府之小妾生女而非王子也,惧而弃之。此人也,收以奔褒。天之命此久矣,其又何可为乎?《训语》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chí口水。注: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韦昭曰:龙吐沫,龙之精气也)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及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噪(澡)之,化为玄鼋(yuán),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龀(chèn小孩子换乳牙)而遭之,既笄(jí女孩子到了出嫁的年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逸,逃于褒。褒人褒珦有狱,而以为入于王)
首先,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来看:周厉王时期童妾“不夫而育”的孩子跟周宣王时期府妾生的“私生子”根本不是一个人。
因为西周十二个国君中,周厉王(姬胡)是第十位(注: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37年),下来是第十一位周宣王(姬静)(注: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46年),最后才是周幽王(姬宫湦shēng)。(注: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24年)
——褒姒的年龄跨越三代人?六七十年?这显然不可能。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就提出了疑问:妖人夫妇牵挽炫耀,为何他们呼号街市?幽王究竟是被谁杀的?哪里得来这个褒姒?(注:战国时期屈原《楚辞天问》记载:妖夫曳炫,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考信录提要》也曾提出过疑问:神有气却没有形,龙是有形的东西,神怎么能变成龙呢?龙的唾液在木盒子里千年不化,为什么一个呐喊就变成鼋(yuán)的?而且小女孩没做什么就遇到了,成年以后怀孕,怎么知道自己怀的就是那只鼋(yuán)?周厉王以后,历任共和14年,周宣王46年,共60年,周幽王才继位;如果褒姒生在宣王初年,那么到幽王的时候已经年老;如果褒姒生在宣王的末年,那就是说童妾怀孕40多年后才出生。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而司马迁的《史记》、苏辙《古史》却都一致相信,真是奇怪!只有《晋语》所记载的,或许还有些道理;就算是这样也不敢肯定他所描述的就是真的。(注:顾颉刚《考信录提要》记载:神有气而无形,龙则有形物也,神安能化为龙?漦(chí)在椟中千年而不化,何以一噪而遽为鼋(yuán)也?且童妾未既乱而遭鼋(yuán),既笄而后孕,何以知其孕之因于鼋(yuán)?厉王以后,历共和十四年,宣王四十六年,凡六十年,幽王乃立;若褒姒生于宣王之初年,则至幽王之时已老;若生于宣王之末年,则是童妾受孕四十余年而始生也。其荒唐也如是,而司马迁《史记》、苏辙《古史》咸信之,其亦异矣!唯《晋语》所称,理或有之;然亦不敢必其果然)
我们从《晋语》和《郑语》的史料对比之下就能看清楚:郑国史官伯阳为了劝说郑桓公迁都,故意把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串接到一起。
我更相信褒姒是作为战败国的“贡品”——战俘的身份进入周幽王的视线。而褒姒的另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孤儿身世,就被郑国史官伯阳纳入了妖孽故事的框架。
烽火戏诸侯的始末
话说西周末年,周幽王(宫湦shēng)的宠妃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命人点燃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后,急忙率领军队前去勤王,可是当他们赶来时,却没有发现敌人。当褒姒看到各路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终于笑了。
周幽王很高兴,之后他又多次下令点燃烽火,诸侯们依然带兵前来,可是却依然没有敌人。久而久之,诸侯们对周幽王心生不满,也就不再信任他。后来,当敌人(西戎)真的进犯都城,周幽王再度命人点起烽火,可这次竟然没有一个诸侯带兵前来救驾。结果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宣告灭亡。这便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注:唐代胡曾céng《褒城》: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表面上看,“褒姒灭周”似乎成为了历史公论。先是在《诗经小雅正月》这首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讽刺诗中,就直接点明“燎之方阳,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随后在《国语郑语》中,郑国史官伯阳则对褒姒的出身和来历进行了妖魔化的描述:龙沫化玄鼋((yuán))、童妾遇之、不夫而育、惧而遭弃等离奇情节,足以跟商代“妲己化身为九尾狐灭商”的故事相媲美。
而真正让这个故事妇孺皆知的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褒姒灭周”的故事才真正具备了吸引眼球的传播力,史载:“(幽王)三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lù财物)而去。
从此,这段记载就成了古人批评“褒姒灭周”的直接证据来源,同时“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也正式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被各个朝代的大臣拿来劝谏君王,更被小说家们拿来演绎。(注:《汉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春秋列国志传》《东周列国志》)
虽然这件事被司马迁的《史记》完整叙述出来,但这个故事有问题的。
首先,“烽火戏诸侯”是司马迁从《吕氏春秋》中截取的材料,并经过“人为加工”后呈现在《史记》里。据《吕氏春秋》记载:周的国都酆(fēng)、镐,靠近戎人。于是就和诸侯约定:把碉堡建在王路,上面再放个大鼓,这样远近都能听到。如果戎兵入侵,击鼓相告,诸侯的军队都来援救天子。戎人将到,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来,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看到褒姒的笑容,通过几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而戎人没有侵犯。到后来戎兵真的到了,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没来,幽王被戎人杀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注:《吕氏春秋慎行论》记载:周宅酆fēng、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bǎo堡垒一类的建筑物)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悦),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就提出质疑:史公言幽王宠妃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乃犬戎至,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综上所述,史书上将褒姒看作是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只不过是中国古代封建礼教下“红颜祸水论”的又一次体现。(注:西晋潘岳《西征赋》曰:履犬戎之侵地,疾幽王之诡惑,举伪烽以沮众,淫嬖褒而纵慝(tè邪恶),军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赫赫宗周,灭为亡国)
她们是中国男权政治话语中的最大牺牲品,并且由此开始了“女人亡国史”的漫长历程。继妹喜、妲己之后,从骊姬、西施、赵飞燕姐妹、貂婵、王昭君、张丽华、杨玉环、到明末的陈圆圆……
尽管她们美貌倾城,才华横溢,但在史学家眼里却是颠覆男权的罪人。她们中的大部分被钉上耻辱柱,只有少数人侥幸成为女烈士,享受贞洁牌坊的不朽待遇,继续成为男权世界的吉祥物。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的一段话,直接点出了这些历史记载的虚伪性:“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而褒姒也只不过是西周末年宫廷斗争下的一个牺牲者而已……
——既然“褒姒灭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那司马迁是基于什么理由而塑造了一个“不爱笑”的褒姒呢?
《吕氏春秋》给的答案是:强令之笑则不乐,强令之哭则不悲,不由中心也。
《淮南子》给的答案是:强哭者虽疾不哀,强欢者虽笑不乐。戴哀者见歌而泣,戴乐者见哭而笑。
这两个答案都是从人的“病态心理学”为出发点来讨论,却没有设身处地的去考虑褒姒当时的处境,所以,这个答案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注:中国学者朱光潜认为:心理是否变态,常常要由社会文化来决定。我国封建社会里女人要缠足,清朝男人要留长发辫。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表现这些行为,就要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对心理变态有着不同的判断。历史上对心理变态原因的不同解释,以及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心理障碍诊断的很大差异,甚至医院或医师中间也常有意见分歧,并不为奇)
首先,褒姒肯定长得很漂亮,因战败而进献俘虏肯定不会是褒姒一个人吧?在几千人当中,被周幽王(宫湦shēng)一眼看上,没有十分的美貌,估计做不到这一点吧?或者是褒姒被充入后宫,在万花丛中被周幽王看上是不是更加证明褒姒的美貌?
据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描述:“褒姒论年纪虽刚14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这么看,还是文学家有想象力呐,哈哈……
——我想“褒姒不笑”有以下几点理由供大家参考:
1、褒姒以“战俘”身份被周幽王选入后宫,这种“朝为阶下囚,暮成心头肉”的巨大差异只能使她每天活在恐惧当中,“他到底看上我哪一点呀?”“因为我貌美如花的容颜?”“还是我青春靓丽的躯体?”“如果容貌一旦失去,我会不会被他冷落、杀掉?”“他如果有一天死了,我是不是得陪葬呀?”这么多问题摆在一个“战俘身份”的褒姒面前,不笑也是正常反应……哈哈
2、褒姒被周幽王宠幸后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叫“伯服”的孩子,估计怀孕期间遭受了太多惊吓和恐惧,在担心“自己孩子不是太子,周幽王死后,皇后会怎么欺负我们母子”的忧虑中,褒姒恐怕患上了“产后抑郁症”。据医学资料显示:产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什么都不想做,没有愉快感,担心多虑,常常紧张恐惧害怕,容易急躁发脾气等,并伴有多种躯体不适感出现,例如胸闷、憋气心慌,严重的失眠,食欲下降,疲乏无力等。
——这不跟褒姒得行为表现很相似吗?只能说:女孩的心思,周幽王你别猜,猜来猜去把国也猜亡啦,搞得后世老拿一个得了“产后抑郁症”的女性说事儿……哈哈
3、褒姒在后宫争宠的策略上技高一筹。毕竟,三个女人一台戏,后宫里的争宠剧情要多狗血就有多狗血,女人们为了不让帝王失去对自己的兴趣,可以说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她们都清楚的知道:一旦失宠或者无子,要么被竞争对手下黑手;要么被帝王打入冷宫;要么沦为帝王死后的殉葬品;要么老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所以,摆在褒姒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利用自己一切优势,把周幽王的目光持续性地吸引到自己身上。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只是褒姒失败了……(注: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同样作为女性,我真心的想问一句:看到我们失败,就能对你的悲惨人生感到宽慰吗?(注:《疯狂动物城》台词)
废长立幼的宫廷政变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但其中的历史细节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注:鲁迅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至少在西周灭亡这件事上,司马迁将其归咎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显然是不对的。根据考古资料以及相关史料,我发现西周的灭亡并非这么简单,它源于一场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废长立幼。
——这个事件的背后确实有褒姒的身影……
西周时期,从古公亶(dǎn)父东迁岐邑之后,就开始和周边的部族通婚,主要是和姜姓部族,例如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周武王的夫人邑姜都是姜姓之女,这个传统也在周朝建立之后一直被沿用。(注:《史记·周本纪》:姜嫄,炎帝后。姜姓有邰氏女,名嫄)
还有西周历史上的康王、穆王、孝王、厉王、幽王妻子均为姜姓之女。他们联合了齐、许、申、吕等姜姓诸侯在西周时期共同拥有统治的权利。(注:《诗经·小雅》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到周幽王统治时期,其王后的母家申国更是国力极为强大,这种强大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事实上,申国在周幽王(宫湦shēng)即位之前,其军事实力已经对宗周的势力范围形成合围。并且申国的势力不仅局限于陕西宗周以西的诸侯国,甚至还包括西周王朝东部、西部、南部等众多诸侯国,其中就有晋、郑这样的姬姓诸侯,甚至还有西部的戎狄部落。(注:《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据《竹书纪年》记载:在周宣王39年曾亲自领兵攻打申国,战争持续了二年,但是战争的结果以周宣王失败而告终,史称“千亩之战”。(注:《国语》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这说明在周宣王的执政后期,申国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宗主国与诸侯之间“听调不听宣”的政治平衡,大家“貌合神离,心照不宣”地履行一些平常事务,至于重要的军事调动却是“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号”。
公元前年,宣王死,其子幽王继位。而继位后的周幽王立申侯女为王后的“联姻”举措,则很有可能是为了修复和安抚申国的势力。
周幽王第一任王后——申姜,就是申侯的女儿,并生下嫡长子——姬宜臼(yíjiù),后被立为太子。
如果没有褒姒的出现,申后可能作为一个王妃,背负着两国之间的政治盟约,维系着诸侯之间微妙平衡,完成一个维持帝国兴衰的生育机器的使命……
——但天不随人愿,天灾和人祸终于一起压垮了西周王朝的脊梁……
据《周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注:三川:泾、渭、洛)
据《竹书纪年》记载:幽王三年,嬖(bì宠爱)褒姒。(幽王)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幽王)八年,王立褒姒之子伯盘为太子。
——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申后(申姜)被废,她之后的命运如何呢?历来的史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