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何讲究?老祖宗传下的4大习俗,值得大家看一看!
中华文化底蕴浓厚,悠久绵远。在这一脉相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气质,还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这些节日虽然历经沧桑,但今日依然可以大放异彩,历久铭心。可见传统节日饱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以通俗朴实的理念得以延绵不绝,让华夏子孙为之陶醉与向往,不断磨砺着民族气节与特质,维系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传统节日的价值,自是任何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当下,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不同的节日习俗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又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历来都被人们格外重视。虽然时光穿梭了两千五百多年,但至今依然香火不绝。那么,清明节有何讲究呢?其实无外乎以下四大习俗,非常值得大家看一看!
一、扫墓祭祖。
众所周知,清明节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自然少不了祭祖扫墓活动。古往今来,但凡清明将至,不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提前回到故土家乡,为逝去先人扫墓祭祀,以此表达对祖先“思时之敬”的孝道。在过去视死如生的观念中,坟墓相当于先人的房子,而在清明之时,就要为祖先重新修葺,添置一些新土,然后摆上祭祀的贡品,燃香祭拜,焚烧纸钱等等,借此寄托对逝者最真挚的思念与关心。
所以说,祭祀扫墓是清明重要的仪式,也是最具鲜明的习俗。后人表达哀思与祭奠血脉联系的先人。古人曾云:“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也许这就是清明最真实写照吧。
二、清明郊游。
清明之时,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到处生机勃勃的好时节,而且在追念先人之余,也应身心放松一下,所以游春踏青绝对是不二选择。其实,关于清明郊游习俗,可以上溯到距今两千多年的孔子时代。而郊游又称踏青、春游、迎春等,每年这个时节,大家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来到郊外田野品茗谈乐,游春赏景,以最美好的方式迎接春季的来临。
三、插戴柳枝。
说到这一习俗,大家多半有些陌生,毕竟在时间的推移中,很多传统早已遗忘殆尽。然而,清明插戴柳枝的习俗,却在历史中一度兴盛,比如俗语:“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明不插柳,来世变黄狗”,滑稽可笑的谚语,似乎将清明赋予了辟邪的意味。古人大都迷信,加之清明又是鬼节之一,人们为了防止鬼怪侵扰,于是不约而同戴上柳条辟邪。所以在传统理念下,古人扫墓归途中,也要折取几条柳枝带回家中,或插在门头或是戴在头发上。
四、清明蹴鞠。
清明除了祭祖、郊游、插柳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那就是“蹴鞠”运动。在清明追思感伤的同时,适当的体育活动益处多多。这项目有趣的户外运动,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而“蹴鞠”简单说就是踢球,当发展至汉朝,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专业性质运动,后来唐宋两朝达到鼎峰。
大诗人杜甫的《清明》中曾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蹴鞠相当普及,逐渐从对抗性运动变为表演性活动。随着历史步入清朝时期,蹴鞠开始走向衰落,加之后期足球的传入,更加让蹴鞠销声匿迹,就连清代史料的记载,也不过只言片语而已。
现今传统节日大多式微,唯有清明的众多习俗,延绵至今经久不衰,可见清明文化早已深入每个国人的心中。今天借助老祖宗的这些讲究,希望能让大家更加了解清明,慎终而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