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靖国神社中日无法越过的鸿沟,还是日本借此
TUhjnbcbe - 2025/5/11 17:39:00

自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以来,中日外交关系就频频陷入危机,要了解这种危机形成的原因,就必须对靖国神社有一个历时性的认识。

1.靖国神社的建立

靖国神社最初叫做东京招魂社,于年即明治维新后的第二年,在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由日本近代陆军的创始人大村益次郎主持修建。当时日本刚完成明治维新,天皇掌握权力之后,为了给那些支持天皇和明治政府的战死军人适当的名分,建立了东京招魂社。也就说,东京招魂社建立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军事目的,通过给战死军人招魂,既能提高天皇的权威,加强军部效忠天皇的信念,又能鼓励士兵奋勇作战。

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的军装照片j

由于“招魂”与日本宗教有密切关系,这里就要先讲一讲日本的神道教。日本宗教众多,以神道教和佛教影响最大,而日本人受宗教影响有浓厚的灵魂观念。日本权威工具书《日本宗教事典》中,将灵魂主要分为“和魂”与“荒魂”两种,前者给人带来安宁,后者给人带来灾厄,恶人死后会成为“荒魂”,但是通过“镇魂”可以将“荒魂”转化为“和魂”。

但是,神道教教义认为军人战死后会成为“怨灵”,特别是他们直接牵涉到政治问题时,这种“怨灵”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明治政府自然不能让维护自己统治的战死军人被视为“怨灵”,于是建立东京招魂社,并宣称以天皇名义进行的战争都是“圣战”,参与“圣战”的人无论善恶,都是保卫国家的神,即“靖国之神”,也称为“英灵”,到了年,东京招魂社也正式改名“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帷幕上鲜明的菊花纹

由此可知,进入靖国神社祭祀的条件是终忠天皇,为天皇而战死,不存在善恶之分。靖国神社成立至今,一直使用皇室专属的16瓣菊花纹作为文章,而除了祭祀日本最高神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日本并没有其他地方使用16瓣菊花纹。所以,靖国神社虽然属于神道教却又因为政治因素而成为具有特殊地位的“国家神道”场所。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靖国神社蕴含的“圣战”与“英灵”思想就已经为中日关系的破坏埋下伏笔。

2.二战以来的靖国神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全面入侵中国,随着战争的加剧,日军阵亡人数增加,靖国神社就多次将阵亡军人合祀到神社中并举行“慰灵”仪式,同时鼓动年轻人加入军队为天皇而战。所谓“合祀”,就是将阵亡者的名字写入灵玺簿,通过招魂仪式将灵玺簿中阵亡者灵魂引入正殿受人供奉,然后将灵玺簿放入正殿后面的奉安殿保存。

二战之后,占领日本的盟军总司令部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在此兴起,强制日本实行“国教分离”政策,年日本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政治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年日本通过了《宗教法人法》,靖国神社失去国家支持,成为一个独立的民间宗教团体,具有宗教法人地位。

靖国神社——游就馆

(陈列大量二战时期日本军事装备、军人遗物,突出军人的“英勇”与“爱国”,是日本右翼势力代表性的展馆)

本该完全消除的日本军国主义,却因为50年代美苏之间冷战对峙而重新抬头。美苏两大阵营出现,美方为了对抗苏联与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条约》,日本借此机会加强军备,军国主义再次兴起,靖国神社也再次开始谋求国家神社的地位。自年到年,靖国神社多次举行合祀慰灵等活动,并向日本政府申请经费,要求政府进行管理。

由于违反宪法原则,日本国会6次否决了“靖国神社国营化”的提案,日本右翼势力的官员藤尾正行先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让天皇和政府官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里的“正式参拜”是指以政治身份乘坐公车并使用公费祭品参拜靖国神社。为了让更多官员和百姓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还竭力歪曲隐藏侵略历史。

年,靖国神社秘密将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与多名乙、丙及战犯合祀,使得靖国神社问题更加敏感和复杂。由于许多二战阵亡者被供奉在其中,阵亡者家属为追悼死者来参拜神社,其中不乏官员政要,虽然他们是以私人名义参拜,但是日本右翼利用这种事实大肆宣传。且年之后,日本首相以及政要多次到靖国神社参拜,也逐渐由私人名义转为政府名义,即“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GNP居世界第二带来的狂妄自大有密切关系。日本人向来认为自己国家是“日出之国”,具有极强的国家荣誉意识,进而偏执成为一种民族优越感,二战投降后,日本也不愿承认是被中国打败。经济迅速发展后,日本开始为侵略历史翻案,故而进行“正式参拜”。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萧条,日本政府多次经济改革也未能摆脱局面,只好通过参拜靖国神社凝聚信心,转移矛盾。

3.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

经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出靖国神社中蕴含及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问题,同日本右翼势力、政府官员、阵亡者家属等几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从宗教角度来看,日本人的灵魂观念与慰灵活动表达出一种对死者美好的祈愿,而阵亡家属从亲情角度祭拜二战中的阵亡者是可以理解的。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指出,日本人的义务分为:对父母的“孝”和对天皇的“忠”。这两点使得日本人即使认为战争是错误的,也会将阵亡的祖先作为“英灵”看待,这部分家属在面对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态度暧昧,无疑助长了右翼势力的气焰。

但目前靖国神社问题关键在于两点:一是14名甲级战犯和多名乙、丙级战犯被合祀于神社之中;二是“正式参拜”。这两点的始作俑者都是日本右翼势力,他们否认侵略并坚持军国主义的行为是中日关系真正的阻碍。只有将这两点废除,消除日本右翼势力,保证靖国神社不被日本国有化,使民众参拜靖国神社成为私人化的祭祖活动,靖国神社才不会成为中日关系的阻碍。

安倍晋三第二次任职日本首相时表示:“对第一次任职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拜靖国神社感到后悔。”

最后,日本依旧有许多阵亡者家属并不支持日本军国主义,坚持在家中举行祭祀祖先而不到靖国神社参拜,许多党派与社团也一直在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并且批评“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所以在面对日本问题时,我们要理性地加以区分,不能毫无区别地排斥,否则日本右翼势力借此煽动民众情绪,他们的气焰将更加嚣张。

小编自说:其实说起来,双方的政府和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靖国神社说穿了是为日本国内数次征战的士兵建立的一块慰灵之地,直接说二战之后,日本政府战败,不进要接受美国政府乃至联合国的管理,还要被死难士兵的家属责问,士兵的家属固然可以接受士兵为天皇而死,但是那跟你政府有什么关系?而士兵的家属是战后日本政府的政治基石,得罪了这帮人,政府不用干别的,得让日本人民自己撕个稀巴烂,这帮人日本政府得罪不起。那么靖国神社就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士兵死在外面,是政府的责任,士兵外出征战结果战败了,政府的责任,政府给他们修个神社,修个灵位,每年来所谓的上贡品其实说简单点就是当着士兵死难者家属的面给士兵磕头,对不起大兵,带你出去打仗结果你死了,带你出去打仗结果没打赢,政府在这儿给你磕头了,政府王八犊子了对不起你,这样很好的解决了死难士兵的家属和政府对立的情绪。也化解了士兵和政府的纠纷。但是后来出了点小插曲,十四名甲级战犯的灵位被请进了靖国神社,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战犯也有家属,家属也是人,凭什么士兵打仗死了灵位能在靖国神社我们家的就不能,日本政府禁不住闹,就放进去了。当时中国抗议过,日本政府对中国政府做了解释,而且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年代,这事儿就算是都不提了。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左右,靖国神社有了个很有意思的作用,那就是一旦政客们支持率低的离谱,那就去参拜靖国神社,一参拜,士兵家属就投票支持,支持率就上来了,当然了每次参拜中国政府都抗议,支持率一上来,日本政客立马想办法修复中日关系,可以说这是个提升支持率的不二法则。但是随着中国国力崛起,问题就不一样了,以前抗议抗议了拉到了那是因为我不如你,今天我比你强你还参拜,说不过去了吧。日本政府自己心里也苦,没支持率我上哪儿跟你中国政府打交道去啊?选民挤兑我你中国政府也挤兑我么?还是不是好朋友了?然后问题最重要的是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大国意识的加强,日本发现自己的好朋友突然比自己强了,中日关系就不能回到从前了,于是中国媒体报道参拜靖国神社,主要就说里面十四名甲级战犯,实际上里面除了十四名甲级战犯还有好多日本士兵战死者,而日本媒体则主要说中国媒体抗议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是让士兵死难者家属不许再祭拜自己死在战场的亲人。于是在双方媒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互撕之间,靖国神社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双方政府呢!又放任了双方媒体的互相撕逼。因为媒体这么说都对自己有利。其实说最直白了,参拜靖国神社纯属日本政客自己找不自在,日本士兵的家属多数都上了年纪,不少人都已经死了,现在日本的中坚力量基本都是战后出生或者是经济腾飞时期出生的人,战争跟他们没关系是他们最主流的想法。也就是说日本政客再去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有过去那样支持率突然爆棚的情况了,而参拜靖国神社的弊端越来越多,在亚洲日本不跟中国搞好关系,累死日本也干不出大事儿来。今天中国就掐着这事儿不听日本解释,日本啥辙都没有。所以说这事儿纯属日本政客自己找的不自在。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之后支持率上升了一些,然后准备修复修复中国关系的时候,发现中国那边不吃他这一套,最后就没法修复,所以直到小泉不干了也没修复中日关系,修复不了了,也就是说小泉自己玩儿脱了。中日在靖国神社上面的死结基本就是这么回事儿。

1
查看完整版本: 靖国神社中日无法越过的鸿沟,还是日本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