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辕涛涂的时候,提到了“召陵之盟”,具体是怎么的呢?今天来讲讲。召陵之盟,发生在春秋时期,其实有两次:
齐国的“召陵之盟”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年,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
“会”和“盟”不同,齐国率领的诸侯联军的“会”有三次:第一次侵蔡伐楚并没有说地址,第二次则是陉[xíng]地(召陵南),第三次才是召陵(河南漯河市东北);“盟”则只在召陵。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今山东东阿南部,东平湖东侧),商讨伐楚救郑。此时,是公元前年,召陵之盟前一年。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阳谷会盟同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急忙阻止蔡姬。蔡姬不听,依旧晃个不停。齐桓公大发雷霆,将蔡姬送回了蔡国,但并没有说,要与她断绝夫妻关系。
蔡姬的哥哥蔡穆侯也不高兴,做主又把蔡姬嫁给了别人。等到桓公想起蔡姬,要接她回齐国时,才发现蔡姬已经改嫁了。桓公一怒之下,联合各诸侯国,讨伐蔡国。
关于此次齐桓公侵蔡伐楚的原因,历史上历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楚国已然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桓公为了巩固地位,侵蔡伐楚。因为“召陵之盟”前一年,桓公已经有了“阳谷会盟”,商讨伐楚事宜;第二种说法,则是流传颇广,见于《左传·僖公四年》之节选的《齐桓公伐楚》,即上文所述的桓公对蔡姬再嫁之怒。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合并做一种原因:楚国侵郑,郑国求救于齐。如果不救,便会动摇桓公初立的盟主地位,如果只是单纯的救,则师出无名,想联合各诸侯一起出兵,需费些口舌。
蔡姬之事估计也真有其事,借此机会确定方案,先侵蔡再南下伐楚,既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又顺势而为之、一举两得。
可见,桓公或其背后的大夫管仲,谋略实在不一般。蔡姬之事,只是发兵的一个诱因而已,侵蔡,至少对齐国来说,却师出有名了。
齐桓公三十年(前年)春天,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蔡国溃败;接着,齐桓公又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
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贸然率军交战。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pìn]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来历,详情见于写管仲的前文)
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同昭)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向南征伐没有返回(周王伐楚失败,返回时渡江乘船,船散跌入河中溺亡),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xíng](召陵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南),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
这年夏天,楚成王为避齐国风头,又派大夫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讲和。(此时齐国联军驻扎在陉)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承蒙您为我们国家的社稷求福,忍辱容我们国君保持目前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便决定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陉地北,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南)。(此时联军已北退至召陵,并于此地结盟)
齐桓公见不能用强力屈楚,亦决定通过谈判结盟。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屈完也代表楚国,与齐国等各小诸侯国,共同在召陵订立了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这也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晋国的“召陵之盟”
公元前年,周敬王十四年三月(距离上次齐国主导的“召陵之盟”已经过去了50年,对方还是楚国),晋国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公刘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会于召陵、盟于皋鼬[gāoyòu](今河南漯河临颍市东南),讨伐楚国。所以,称之为“皋鼬之盟”,也不为过。
晋国召集的18国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苔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等,共商计伐楚国之事。
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
鲁定公在召陵会见刘文公、晋定公、宋景公、蔡昭侯、卫灵公、陈怀公、郑献公、许男斯、曹隐公、莒郊公、邾隐公、顿子、胡子、滕顷公、薛襄公、杞悼公、小邾子、齐国国夏(宾媚人之孙)。此事《春秋》将鲁定公记载于首位,《左传》将刘文公记载于首位。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于周苌弘以求长于卫;卫使史言康叔之功德,乃长卫。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
十三年(前年)春,蔡昭侯与卫灵公在召陵会盟。蔡侯私下请求周大夫苌弘,让其帮助自己,在会盟中位列卫侯之前。(《左传》称,苌[cháng]弘以蔡叔蔡国始封君蔡叔度为康叔卫国始封君康叔封之兄作理由,将蔡侯安排在卫侯之前歃血)
卫侯又派史[qiū](同“鳅”)对周大夫诉说卫国始封君康叔的功德,于是苌弘仍列卫侯在蔡侯之前。(《左传》称卫侯派祝佗字子鱼,即本文之史私下向苌弘进言,强调康叔封在灭殷时的功德及蔡叔度谋反的劣迹,要求将卫侯歃血的位秩排在蔡侯之前)
《春秋》:“沈人(沈国故地在今天安徽临泉、河南平舆、河南沈丘一带,有很多沈国古迹遗存可考)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
《左传·定公·定公四年》:“夏四月庚辰(二十四),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公元前年,四月二十四日夏天,晋国召集诸侯,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亲楚的沈国拒不参加,晋国指使蔡国,出兵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
《沈子国》记载“公元前年,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封聃季载于聃。唐代张守义《正义》注:“聃[dān],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曰:‘伯’,诸子中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武王同母兄弟四人,为嫡出。季载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称季。
季载贵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平王东迁后,聃国先后在以徐国为首的东夷、春秋时期郑武公父子等的侵扰蚕食下,逐渐南迁。
后来,季载后裔在汝河流域(上蔡平舆沈丘一带)建国沈国,故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及河南省沈丘县间,国都在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古城子。在古时,“沈”与“聃”二字互相通用。《辞海》“沈”条注:“沈”,古国名,一作聃。“聃”、“沈”古音名通用。
沈国定居汝南的国君是沈君忽,其因父庚向助平王东迁有功,入朝为卿士,封子忽沈侯,为汝南方伯,号“汝南国”。后来因为“践土之盟”被降为子爵,故后世之君称“沈子”。
沈国位卑势弱,在春秋时代强国争霸中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因地近强楚,与楚交好,又有沈氏公族在楚为官,故多依附之。由于沈国是楚国的同盟国,因而屡遭中原诸国的讨伐。
公元前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使之一蹶不振。
公元前年春,在晋国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同盟的楚军败逃,晋军讨伐蔡国和楚国后,又攻破沈国,掳走了沈国国君揖初。
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沈国又两次随楚伐吴。
公元前年,沈子逞伐吴兵败,成为吴国的俘虏。
《左传·定公四年》载,前年,晋国召集诸侯,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亲楚的沈国拒不参加,晋国指使蔡国,出兵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