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清平乐中的宋朝事之五韩琦瞧不上狄青,
TUhjnbcbe - 2025/5/14 22:04:00

《清平乐》中韩琦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戏分也比较多。历史上的韩琦弱冠及第,年少成名,意气风发自不待言,身上有些傲骄之气,看不起他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战功彪炳的狄青竟也不入他的法眼,着实令人费解。

这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内幕和故事呢?

01韩琦弱冠及第意气风发,怎奈演员不在线

韩琦的扮演者杨玏,是杨立新之子,算得上演艺世家。看过他演的《小丈夫》,表演是有功底的。虽然觉得他当时很可能只是本色出演,但还是被圈粉。

不过在《清平乐》里,杨玏没有表现出韩琦应有的风采。既不英武也不洒脱,木讷有余,机敏不足,没有进入人物内心,缺少年少成名的灵韵和丰采,更像是陪衬和串场式人物。

宋时韩琦的才干令天下折服,他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言无不尽。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里,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名闻京师,甚得圣意。

特别是宝元元年(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引发的轰动也最大。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面对灾情束手无策。韩琦直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大宋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被罢职,正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一折罢尽无能相。一时间妇孺皆知韩琦。

而在杨玏扮演的韩琦身上,看不到青年才俊的半点风采。杨玏永远一脸茫然表情,跟不上节奏,对不上戏,如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拿不住韩琦的精髓。

02歌伎白牡丹公然羞辱,狄青忍气吞声

狄青与韩琦同为年生人,不过韩琦是进士,属科班出身。狄青则是地地道道的行伍出身,起点很低。韩琦年少成名,比狄青更早为人熟知。两人在西夏边防始有交集,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经略判官尹诛将狄青推荐给范仲淹和韩琦时,狄青尚是无名之辈。

范仲淹对狄青一见“奇之”,多方提携。韩琦则未置可否。后来狄青因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上升势头很盛。狄青在真定路当副都总管时,韩琦还是他的顶头上司。不过韩琦对狄青并不怎么友好。即便后来狄青的地位慢慢已与韩琦相当,韩琦对他仍然不怎么重视。

有一次,韩琦设宴招待客人。席上一名侍宴的歌伎白牡丹,受韩琦怂恿向狄青劝酒,竟然说“我看斑儿你还是喝一杯吧”,一个艺妓居然敢明目张胆地讥笑狄青脸上的黥文,真是匪夷所思。若不是受了韩琦的指使哪敢如此。

更令人奇怪的是,韩琦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哈哈大笑,这令狄青非常不爽。隔了几天,狄青找了个碴,给白牡丹招呼了一顿板子,总算出了口恶气。不过没高兴几天,他又犯到了韩琦手里。

狄青的旧部焦用押兵路过定州,被所押的犯人控告他克扣供给,韩琦准备诛杀焦用以肃军纪。

为救焦用,狄青数次求见韩琦,韩琦都不理睬。最后狄青一直在韩琦公署的门外阶下等候,见到韩琦后说:

“焦用有军功,是个好男儿”。

韩琦非常轻蔑地撇了撇嘴,“东华门外状元及第敲锣打鼓庆祝的才是好男儿,焦用一介武夫也敢说是好男儿?”

硬是当着狄青的面把焦用给杀了。

狄青的战功,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按理说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对他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会流露出某种轻篾或歧视。

《杨家府演义》借杨文广之子怀玉之口说出身为武将的心声,“他们恃是文臣就欺凌我等武夫,受几多呕气”。

狄青也深知这一点,他曾经感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

宋代的进士分为三个档次,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赐进士出身。进士及第是最高等,没有进士及第就如同今天没有一张好的大学文凭一样,凭空就要受人歧视,难怪狄青会发出那样的叹息。

狄青的战功远胜韩琦,但就是因为没有进士及第而觉得低人一等。即便他以后位列枢密使,成了当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境况仍然没有多少好转。

狄青升任枢密副使时,枢密院派人迎接,等了几天他都没来,迎接的人恨恨地骂道:“迎一赤老,还屡日不来!”

韩琦与狄青不睦,双方多有龃龉,公正地说多半是韩琦的责任。

韩琦到底为何如此,是不是心胸过于狭窄,容不得人?事实偏偏相反。韩琦的大度容人是出了名的,且有事迹载入史册。

韩琦任北都的行政长官时,他的一个表兄弟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耕地的人进入破损的坟墓得到的。玉盏从里到外找不到一点瑕疵,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韩琦视为珍宝,特别以百金作为酬谢。

有一次,韩琦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吃饭,为示隆重,饭桌上特意铺了绣花布,摆放了那只玉盏。劝酒过程中,一小吏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十分惊愕,小吏趴在地上不敢起来。

韩琦却神色平静,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东西总有破损的时候。”又安慰小吏:“你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的,又有什么罪呢?”

韩琦大度容人之事由此传扬开来。

韩琦不仅大度,在朝期间,还非常重视选拔和爱护人才。他认为大臣的进退实系天下利害,曾提拔和举荐过许多贤良俊士,如苏洵、欧阳修和苏轼等,都曾得到韩琦的赏识和重用。

03

韩琦大度容人且善举贤任能,却偏偏不睦狄青。这事怎么说都有点奇怪。但只要你稍稍了解宋朝的国策,稍稍感受一下重文抑武之风,就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了。

宋朝自宋太宗以后,重文轻武的风气日渐浓厚,文臣一般都看不起武将。有一个例子非常典型,也非常能说明问题。

《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内中主人公陈尧咨并非虚构。他是宋真宗咸平三年(年)庚子科状元,其兄陈尧佐就是前文被韩琦一折罢掉的四宰之一。

陈尧咨箭术高超,到了百发百中、出神入化的地步。为此,宋真宗曾打算让他改授武职与契丹使者比射。他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边用棍子抽打边教训他说:“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阀阅,忍乎?”

一个文人改授武职就是有辱门第,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陈尧咨的母亲一个,整个社会风气如此。有宋一朝,重文抑武到何种地步,由此可窥一豹。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文臣的气焰高涨也就是难免的了。在相同级别的文臣面前,武将一般都要承让三分。而且不仅文人瞧不起武将,武将有时也瞧不起武将,

自古都道文人相轻,而在宋代,文人不轻,武将却经常相轻。

宋朝武将受制于文人,即便带兵打仗,武将也要受文官指挥。士兵则更为低贱。参军入伍首先要在脸上刺字,名曰“赤老”。

在宋代,必须在脸上刺字的有两种人,一是士兵,二是罪犯,犯人剌在脸上,兵士有时剌在手背上,有时剌在脸上。剌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剌的字称为黥文,可见士兵出身的狄青最初的地位有多么低下。

不论韩琦有多傲气,也不论韩琦有多梗直。表面上看是韩琦看不上狄青,但在有宋一朝,这其实是文官看不起武将的缩影。

熙宁元年(年),宋神宗逐个考察宋代的将帅,为出身行伍而官至枢密使的狄青所感动,认为他出身行伍而名震中外,一生始终谨慎,性格深沉,富有智慧谋略。宋神宗亲笔撰写祭文,派使者到他家中御赐贡品祭祀,并下令取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表达求贤若渴之情。

怎奈斯人已去,空怀余悲,狄青之后再无狄青!

通观两宋,除北宋开国诸将外,能够称得上名将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飞,俩人都含冤致死。如果说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的话,狄青之死比“莫须有”还冤。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打胜仗的狄青,却被文人多方弹压,单单从这一点看就可以明白,宋朝为何积贫积弱军力不强。打压他最为厉害的不是奸人,反而是名垂青史的欧阳修、文彦博这些人。感叹之余,不由得无声唏嘘。

欧阳们究竟如何打压狄青,详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平乐中的宋朝事之五韩琦瞧不上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