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金融科技打造债市新场景
券商探索固收数字化转型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莉
伴随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应用与渗透,券商机构在新业务场景的智能化打造与升级方面动作颇多。尤其在固定收益业务领域,创新更为多元化,这也让券商传统业务与数字化探索更加深度融合起来。
在券商人士看来,金融科技未来仍将更广泛应用在固收业务升级和运营模式改造之上,固定收益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将为传统商业模式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金融科技渗透传统业务
券商摸索固收数字化转型
对于不少券商而言,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虽然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真正渗透入传统业务、并创造出适合的业务场景,其实并非易事。不过,经历近几年的摸索,无论是证券公司、科技公司还是第三方机构,在固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却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早在年初,第一创业证券便着手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债券业务平台,也就是支持债券商城的eBOND系统。据悉,该平台有效提升了业务效率,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使数字化探索与传统业务优势并行,目前正着力实现让“买债像逛淘宝一样简单”的业务远景。
东方证券则以固定收益债券报价交易需求出发,通过采取NLP技术,识别设计工具总的报价文字,自动转化为交易指令,交易员复核后自动下单。据悉,上述报价系统不仅让交易员得到解放,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作为科技龙头,腾讯公司在债券业务领域也推出了QTrade系统服务对接各个债券市场参与主体,比如针对一级债券的发行、二级债券的交易包括资金的交易、包括在管理的很多系统进行了模块化开发等服务。
第一创业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向筱表示:“债券线上投标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我们发现债券一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对线上投标业务形态没有形成共识,相关的服务不到位,过程也很复杂,而且还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合规风险。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需要开发类似债券商城的系统,来解决这些痛点。”
平安证券首席信息官张朝晖认为,参考国外投行,固收交易系统的升级转型,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了解以及精确的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借助机器帮助交易员自动下单、自动抓住交易机会;此外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构建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帮助平台做好产品和产品组合的风险评估、评价。
“平安把excel打造成一个交易系统,所有核心交易功能全部搭在后台,通过excel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领航科技平台在上面拿到所有实时仓位数据,然后再调用平安的量化分析库做分析,进一步形成策略,跟着直接通过excel下单。这样一个结构,非常有效地把业务上的科技人员的能力调用起来。”张朝晖表示。
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牛玉锐表示,金融科技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成为固收业务生态的重要一环,这既对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从行业情况看,目前大型综合证券公司通过打造全面的数字化固收业务模式,可以借此机会向中小型证券公司输出平台和技术能力,创造新的赢利点;而中小型证券公司则正在凭借人员精炼的特点,聚焦某一个领域或者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建立有特色的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在市场中以点破面,形成突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实现固定收益业务数字化的成功转型,不仅需要依靠IT技术的支持,也要加强业务和服务能力的改造,实现多层级、多方面的融合创新,才能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的基础、以价值链为建设方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发展路径,从而整体提高固定收益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向筱指出,数字化转型不能单纯的依靠顶层决心,也不能简单指望基层力量,必须自上而下由顶层推动变革。同时,团队需要创建敏捷文化,快速试错并及时止损的文化。此外,搭建产品经理核心制,将科技团队前置,有效的减少沟通成本,提升开发效率和实施水平。
行业痛点仍待解决
赋能固收+业务生态
不过,从目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来看,券商也普遍面临着不少发展的痛点。
日前,中证协发布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报告指出,和银行、保险以及国际投行相比,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稍显不足,用于科技创造的投入捉襟见肘,证券行业对数字化的综合运用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待提升,固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较慢。
张朝晖认为,中国的固收业务在过去几年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在交易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实际我们的债券尤其债券交易流动性是不强的。美国它的国债实际每年的换手率将近十倍,而在中国换手率非常低。同时,不光是债券,衍生品方面,中国离国际上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第一创业总裁王芳表示,固收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随着业务品种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为满足不同业务而开发或采购的系统越来越多,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众多系统互成壁垒、数据孤岛难以整合、人工操作的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等,这也触发业务思考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痛点。
华南某券商固收业务相关人士分析,尽管部分证券公司都已经意识到固收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种种的问题:比如数据支撑认知不足、部分机构不重视数据的开发,只聚焦于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改造;资源投入能力不足,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数字化转型投入。
“部分证券公司容易为了跟风而提出转型,盲目仿照别的行业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不仅无法利用数字化系统改造业务,还造成投入产出转化率极低,造成公司层面的负担。不基于业务流程、不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是空中楼阁,无法实际提升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的质量和效率。”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需要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来解决固收业务的现实问题。借助科技赋能固收+,不仅能够帮助业务条线升级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能帮助创新固收业务的应用场景,搭建系统化的生态平台。
腾讯QTrade总裁刘芳菲指出,中国的债券市场正在从几万亿的市场发展成为上百亿存量规模的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债券市场需要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人与信息的连接,这也对金融赋能业务提出了现实需求。
向筱表示,未来第一创业的债券业务平台也正在对接更多机构,为全市场用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地服务。从而寻求行业生态的共建。
“除了线上投标业务之外,未来我们债券业务平台还会通过技术的手段真正实现将清算、交割、托管整合到全业务信息里,真正实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留痕、可控。”向筱表示。
固收业务数字化处于起步阶段
赋能色彩重于引领
中国基金报记者章子林
对于当下的券商来说,数字化转型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就具体业务而言,转型进度却大不相同。相较于权益市场,固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较慢,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在应用场景还是功能上,都要稍逊一筹。尽管对于固收业务的参与者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阶段,科技在固收业务中的赋能作用仍要远大于引领作用。
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固收业务的实际问题已是各家必争之地,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光在固收领域,在券商的其他业务领域,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显然,在市场竞争加剧之下,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左右券业竞争格局的关键性因素。不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