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祖宗建立祠堂,曾经是贵族的特权,到何时
TUhjnbcbe - 2025/6/1 20:37:00
白癜风预约挂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在中国文明体系中,“家文化”一直都是底色一般的存在。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崇拜和祭祀,也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时至今日,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还能看到大量的家族祠堂,而这些祠堂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建设祠堂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姓也可以祭祖了,祭祖文化又有了哪些发展呢?

从父系氏族年代开始,中国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举行祭祖活动了,不过成体系的祭祀文化要到周代才算建立起来。

作为以宗法制立国的周代,其对于宗族祭祀也十分重视,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周代对于祭祀的规模,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青铜器上的祭祀图

按照《礼记》中的记载:周天子可以修建七座祖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一座,而平民百姓只能在家中进行祭祀活动。

而且当时对于不同阶级的祭祀仪式,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各地的祭祖仪式也变得五花八门,但对于宗庙和祠堂建设的限制还依然存在。

这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于封建制度的维护,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二程与朱熹

这种情况一直到宋代才有所改观,随着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于儒家学说倡导的宗法制度愈加重视,而此前晚唐五代时期士族的力量被极大削弱,这让社会上的宗庙体系得以重新建立。

于是人们把族谱,家规,祠堂和义田等概念,整合到了一起,重新构建了新的家族祭祀和管理体系。

这让宋代的家族文化得以蓬勃发展,不过为了维护士大夫的身份地位,朝廷对于祠堂建造仍设有诸多限制。

当时只有有品级的官员,才能够兴建祠堂,且只能祭祀高、曾、祖、弥四世,普通百姓则依然只能在家中祭祀。

在明代之前,人们的祭祀活动一般集中在清明和冬至这两天进行,有祠堂的宗族会在祠堂中举办盛大的祭祖仪式,而没有祠堂的百姓就会在家中进行祭祀。

▲北京太庙

除此之外,墓祭也是百姓们最常选择的祭祀方式,古人认为祖先在去世之后其神灵会住在宗庙当中,但身体依然沉睡在墓穴里。

因此到墓地祭祀虽不如宗庙,但也可以寄托人们的哀思,对于没有宗庙的普通人,墓祭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在南宋时期,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对于伦理纲常的重视,达到了历史顶峰。

在这种氛围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祭祖分外重视。

这时,一些没有官职的百姓也开始偷偷兴建祠堂,而且这种情况到了明代初期愈演愈烈。

除了私自建设祠堂之外,各地宗族也开始祭祀始祖,以及一些在历史上取得过名望和成就的先祖。

这些行为对于当时的祭祀制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明朝统治者必须做出选择,是对祭祀制度进行革新,还是对百姓进行打压。

最终在嘉靖年间,明朝统治者做出了选择。

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上书称:

庶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例,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未有尽申之情。

为此他提出两条建议:希望允许全国百姓祭祀他们的始祖,以及所有人家都可以建设祠堂宗庙。

▲明代名臣夏言

嘉靖皇帝在与群臣讨论后,答应了其请求。

至此在中国延续了千余年的祭祖等级差距,被彻底抹平,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举行祭祖仪式,对于祠堂的规模和建筑方法,也不再有限制,这对于我国祭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在解禁之后,各地的宗族便开始着手兴建新的祠堂,在建设祠堂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最为重要。

其一是确定进入祠堂享受后辈香火的先祖名单,另一条则为规划祠堂的形制和构成。

对于第一条而言,虽然各地的家族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但大体而言除了始祖之外,其余陪祭的祖先往往都要依靠“德”、“爵”、“功”的标准来进行筛选。

那些入朝为官者,建功立业者,或者依靠良好品行受到封赏者,最终都会被请入祠堂。

▲南方某祠堂

这种挑选标准主要是为了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可以向后辈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以求让后辈效仿他们走上正途,为家族争取更多的荣誉。

在确定了进入祠堂的先祖名单之后,接下来就是兴修祠堂了。

对于条件一般的家族来说,祠堂只要修建得明亮大气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那些资产雄厚,人丁兴旺的家族而言,祠堂的修法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比如著名的云阳涂氏,就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家族祠堂。

祠堂中位置最高的,自然是摆放祖宗神位的龛堂。

其下有一个面积较大的厅堂,是在祭祀大典时子孙行跪拜之礼的地方。

在厅堂外面还有四座小楼,是族人接待亲朋好友,以及迎接圣旨的所在。

除此之外,在祠堂的两侧还有两个廊屋,是留给宗族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如今的涂氏祠堂

这座祠堂在望族祠堂中很具有代表性,其既显示出后辈对于先祖的敬意,也体现出了家长对于后辈走上仕途的殷切期盼。

这种以宗族为单位形成的文化氛围,就是我国封建体制得以延续的社会基础。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或者相对贫困的宗族,在实在无力兴建祠堂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家中或者祖宗坟墓前,完成祭祀典礼,这样的例子在当时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祠堂兴建完成之后,这里就成为宗族人士举办祭祀大典的场所。

古时人们会在清明和冬至两天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在典礼开始之前,全宗族的人就要忙着准备贡品,打扫祠堂,以达到丰盛、洁净的祭祀需求。

▲如今的冬至祭祖仪式

在典礼举办当天,所有的宗族男性成员都要到祠堂集合。

当天他们必须身穿整洁得体的衣服,在整个祭祀仪式过程中,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更不能随意做动作,直到族长宣布祭祀仪式结束之前,他们都必须小心翼翼。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祭祀时,人们最看重的不是祭品的多寡或者祠堂的大小,而是参与祭祀的人,对祖先有没有敬意。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异常的响动或者奇怪的动作都被认为会令祖先生气。

到时候,族人不但不会受到祖先庇佑,甚至还有可能带来不祥和灾难。

因此那些扰乱祭祀秩序的人,甚至会失去日后参加祭祀典礼的资格。

在相关仪式结束后,所有参加仪式的人,还会在祠堂中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这顿饭一般被叫作“享胙”或者“饮神惠”。

这次宴会虽然也是在祠堂中举行,但是其整体氛围较为轻松惬意,大家不必过分拘泥于礼数,可以任意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在这场饭局上,家族中的长者会向后辈介绍家族先祖的光荣历史,这既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先精神光宗耀祖,同时也是一种家族记忆的传承。

▲祭祖的贡品

在餐会后,家族的族长还要向族人们讲解族规家训,之后再利用这些规则裁判族内纠纷。

对于犯错的族人,还要当众处罚以体现祖宗的意志,处罚结束后,祭典才算告一段落。

除了清明和冬至之外,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以及祖先诞辰等纪念日,古人们也会在祠堂中举行祭祖仪式。

不过这种仪式的规模较小,并不是所有族人都要参加,其规矩礼数也较为宽松。

▲古代祭祖图

如果有族人受到了封赏或者金榜题名,宗族一般也会在祠堂中举行仪式告慰先祖。

这种随机仪式的规模和正式程度,就要更低一些,但无论如何参加祭典的人,都要保持恭敬的态度,这也是古代祭祀文化的核心要求。

宗法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让祖先崇拜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存在令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各个家族对于祖先的崇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宗教色彩了。

如今有人认为这种对于祖先的崇拜是封建迷信的体现,但笔者并不这么想:

首先,祭祖习俗的存在,是维系大家族的根本条件,而这些大家族在历史上扮演了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还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集体主义要素,令善良、团结成为了中国人的标签。

再者,在古代乡村,人们的精神生活一般比较枯燥,祖先崇拜和祭祖典礼,就可以弥补这部分空缺,还可以借助祭典满足他们的部分社交需求,这对于稳定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如今祭祖则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是文化延续的关键途径,因此这并不是什么“过时”的东西。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礼记》、《训俗遣规》、《桂州文集》、《云阳涂氏族谱》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祖宗建立祠堂,曾经是贵族的特权,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