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历史上古人都是怎么过春节的为什么现在年味
TUhjnbcbe - 2025/6/1 20:37:00
看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且隆重的传统节日,作为四季更替周期中的第一个节日,春节自古以来就寓意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希望和期冀。

另外,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各种关于春节的习俗礼节流传至今。上至皇帝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朝会,设宴款待文武百官;下至民间底层民众,则会穿新衣、放鞭炮、制作美食、互相拜年等等,我们现在的大多数春节习俗都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老祖宗是怎么过春节的,通过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一、敬神祭祖

自商朝起,中国就已经有了最早关于“年”的记载,热衷于信奉神灵和崇拜祖先的商朝人就会将一切愿望寄托给神灵和先祖,通过各种占卜和祈福祭祀来表达美好的愿望。随后的周朝更是将这种礼仪发扬光大,不仅仅是皇权贵族,就连民间普通老百姓也会将祭祀看做是每年春节的一件大事,希望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了皇家的隆重祭祀之外,名门望族、大户人家都有专门的祠堂进行专门的供奉和祭祀,据古代《平谷县志》记载:“正月元旦,初起,灶前先具香烛,谓之接灶。明燎陈盘案,拜天地,礼百神,祀先祖。堂中烧避瘟丹,放起火,响炮为乐。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亲月交贺,旬日乃止。”这里面非常形象生动的把祭祀过程中的用品、行为、次序都描述了出来。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没有家族的祠堂,但同样会重视祭祀活动。他们更多的是将家中祖先的排位摆放到房屋正厅,然后在排位前面放上香烛、贡品等进行祭祀,古人祭祀基本大同小异,除夕或者春节当天,家中的男女老少都要到齐,在祖宗排位前跪下,献上贡品,让祖先保佑家族人丁兴旺,万事如意。

春节祭祀的习俗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深受家族观念和传宗接代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将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扫尘布新

对于从小期盼过年的我们,对于那首腊月顺口溜肯定都不陌生: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月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滴滴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今天我们重点说一下古人为什么要在年底进行大扫除(二十四,扫房子),在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前,每家每户都会把家里彻底清扫一遍,这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在这一天,大家打扫环境、清洗被褥窗帘,打扫院子,掸拂尘垢蛛网等等,到处都洋溢着干干净净、欢欢喜喜的氛围,同时,“尘”和“陈”同音,扫尘也意味着扫除陈旧,迎接新年的美好期盼。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古代有个邪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到玉帝那里告状,说人间多么肮脏不堪,久而久之,连玉帝也对人间充满了憎恶。一年腊月,邪神再次报告,说人间都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他已经在那些诅咒玉帝的屋檐下做了蜘蛛网记号。震怒的玉帝派人下凡,看到凡是有蜘蛛网的人家都要一个不留的杀死。

此事被灶王爷知道了,于是灶王向每家每户下达了命令,自腊月二十三起,每家每户都要将家里打扫干净,哪家不干净,灶王爷都不会再进宅,于是,人们便将自家屋里屋外、门前门后打扫的干干净净。当玉帝派人来到人间后,发现家家窗明几净、灯火通明,一派祥和景象,找不到任何谋反标记,便将人间的美好情况如实上报,玉帝才知道受了骗,将邪神拘束,永世不得下界。

三、驱鬼辟邪

春节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除了要祭祖敬神,还有驱鬼辟邪的内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放鞭炮和贴春联。

在中国的火药发明之前,中国人就有在节日燃放爆竹的习俗。相传每到除夕都会有一头叫做“年”的怪兽为祸人间,为了将年赶走,每次除夕当晚,人们便会通过拍手、敲击、呼喊等方式驱赶年兽,后来人们通过燃烧竹节发现会发出响声,这也是最早“爆竹”的由来。当然,后来火药发明后,人们便利用这种新方法,将火药装入竹节制造了响声更大的炮仗。

还有一个说法是,唐朝初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将硝石装入竹筒,点燃后会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同时能产生巨大的烟雾,能够驱散瘴气,制止瘟疫流行,于是后人为了纪念李田,便会通过燃放鞭炮来驱邪避疫。

现在的人们放鞭炮,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喜庆和热闹的氛围,这早已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只可惜,现在各地相继出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让这一传统习俗走到了尴尬的境地。

四、熬夜守岁

守岁,同样是古人春节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守岁寓意着珍惜时间,用心过好每一天;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守岁这意味着代替父母或家人延长寿命的美好愿望。

古代的守岁,首先是通过一次全家的团员聚餐来开始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坐上一桌丰盛的晚餐,犒劳辛苦一年的自己。正是在这种幸福融洽的氛围中,一家人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迎接崭新的一岁。

当然,在守岁的时候古人还有很多的讲究,比如除夕夜要灯火通宵不灭,所有的屋子里都要点上蜡烛,甚至床下、桌子下都要点灯,这样就可以让家中年年财富充实。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长辈还要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据说“压岁”谐音“压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遂遂。

五、游园看春晚

你没有有看错,春晚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属,古人在春节期间,也是会看“春晚”的。

相比于我们现在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节目,古人的“春晚”更侧重沉浸式体验。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人们就会纷纷走上街头,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服,从初一到初五,会有不同的节日表演,比如踩高跷、演社戏、舞龙舞狮等等,这种演出队伍从东村演到西村,从南村走到北村,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会充满围观的群众,虽然没有电视直播,但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被新年的气氛所感染。

古人的春节仪式感是非常强的,大街小巷,游人如织,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这样的热闹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只有元宵节的花灯展看过之后,春节才算真正的结束。

总之,古人虽然没有手机电脑,没有飞机火车,但他们一样会坐着马车、骑着驴儿、甚至走着路去拜访亲友,我们一直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正在逐步疏远;另一方面就是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让人们对春节的期待和阙值在不断提升,所以很难再提起我们的兴致;第三,就是古人对于春节是发自内心、讲究细节的重视,而我们更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缺少了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和用意……

所以,让我们用心去体悟,用爱去行动,别让春节仅仅成为一个简单的假期,让这个传统佳节焕发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古人都是怎么过春节的为什么现在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