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人生“四大喜事”的描述,其中,“金榜题名”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更是意义非凡。
金榜题名,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主要指的是高考能够考上中意的大学。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民间,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求神拜佛,以祈祷愿望的实现。
中国是农业文明,讲究多神崇拜,凡是神仙,老百姓都坚信有求必应。但是,我们同时还讲究烧香走对庙门。神仙也像我们凡间一样,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对于高考升学的祈福,我们更应该找准对象。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主“大智”,高考升学一般都拜文殊菩萨。那么,在道教或者民间习俗中,我们一般拜哪位尊神呢?
在中国尚文的历史中,一直有着“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
文昌,亦称文昌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南有文昌”的“文昌”指的是文昌帝君,又名文星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的来源,与四川绵阳梓潼神张亚子有密切关系。东晋时期,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后来人们把张育祠和旁边的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唐僖宗避乱入蜀时,封为济顺王,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除有忠主救民之功绩外,还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据说,“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同时,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为民造福,并负责人们的学习和考试。尤其在北宋时,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祇。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中国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受到历代朝廷的信仰,逐渐演化为文学、学术和考试的守护神。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在七曲山大庙中,有一座魁星楼,楼上供奉着一座魁星塑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在古代神话中又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所以七曲山大庙就成了万千学子供奉祈福的第一站。
祈福金榜题名,以及希望孩子成绩更理想的人,往往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到七曲山大庙,烧香祈福,点长明灯,也有选用供品“葱”(象征聪明)、“芹菜”(代表勤奋好学)、“肉粽”(代表高中状元)等贡品祈福的。
据说,非常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