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秋节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主要神话说、祭祀说、生日说、民俗说、外来说等五种观点。
1.神话说。
此说源于玄宗游月宫的神话传说。例如《唐逸史》中记载了道士罗公远开元年间中秋侍明皇登月宫的故事。“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袭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明皇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明皇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在《集异记》中,罗公远被改为叶法善,且记载投金钱于潞州城中。柳宗元的《龙城录》中,伴游者又改为申天师和鸿都道士。《太平广记》卷二二“罗公远”条和卷二六“叶法善”条均有记载。
2.祭祀说。
杨琳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巫瑞书在《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中认为中秋节是在秋分祭月基础上形成的。实际上,祭拜始于周朝,据说随后历朝历代皇帝在四节气都要进行祭拜日、月、天、地等仪式。自从宋代以来,历代都有记载。北宋中秋食玩月羹,并不像现代人中秋吃月饼,当时只有如铜镜大小的供月之饼。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条记载南宋始有作为食品的月饼,但同时还有祭月之饼。根据《大唐开元礼》,政府要在秋分日于西郊祭月,卷26、27分别有关于“皇帝秋分夕月于西郊”“秋分夕月于西郊有司摄事”的详细规定。
明代民俗志《北京岁华记》中记载:“中秋,人家各置月饼符像,陈供瓜果于庭,……符上兔如人立。饼面咸绘月中蟾兔。”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至供月日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山东的《潍县志》记中秋贡品说:“月饼而外,并以面蒸作月形之食物,直呼之曰‘月’,……面上四周镂各种花果及动物之类,……作馈遗亲串之用。”
年央视新闻在“寻找中秋味”栏目中,播放了甘肃省武威中秋节的祭月亮仪式,展示了祭月亮仪式前当地人制作的祭品大月饼、孙猴猴盘、对花月饼、花馍馍等供品。
3.生日说。
孙机《中秋节·千秋镜·月宫镜》中认为中秋节似乎与唐代的千秋节不无关系。千秋节为八月五日,本是唐玄宗的生日。自开元十七年(年)起,将皇帝‘降诞’的这一天定为大节”。《旧唐书》卷八记载:“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千秋节是以为玄宗祝寿为目的,物品是千秋镜。又如张说《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曰:“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张汇《千秋镜赋》曰:“或体天而设轨,或因时而布令,乃启新节献金镜,刑于四海,加于百姓。”
4.民俗说。
中秋在周代已有雏形。《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到晋代,国人才有中秋赏月之举,但还不普遍,尚未成俗。因此,有人认为中秋节源于先秦的“中秋迎寒”习俗。
5.外来说。
一是印度说。敦煌学者高国藩先生推测盛唐后唐诗中出现的望月习俗似乎受到印度婆罗门望月习俗的影响。
一是新罗说。刘德增在《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熊飞在《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思考》主张此观点。开成四年(),日本留学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记载:“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