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PLUS
“请人代为擦拭墓碑、骨灰盒,敬献鲜花”“放一盏承载着思念之情的网络时空孔明灯”“用鲜花、贡品代替鞭炮、烛火、纸钱”……今年清明节,许多新祭扫方式在梅州悄然涌现。
绿色祭扫,让清明节更“清净”。今年清明节前,梅州发出文明祭扫倡议,倡导市民居家追思、网络祭扫,并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服务,让文明低碳的清明祭扫新风尚成为主流。
祭扫从简成为新风尚
一张圆木桌,上面摆放着三样贡品,贡品前的香炉插着三根香……没有眼花缭乱的贡品,没有复杂的流程,更没有鞭炮响声,蕉岭县居民徐女士一家的清明节祭祀仪式简简单单。“受疫情影响,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居家追思,未选择上山扫墓。”徐女士说。
清明节前夕,梅州便发布通告,暂停梅州市殡葬服务机构的现场祭扫活动,并倡导广大市民采取居家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寄语等方式缅怀先人,避免引现场祭扫引起人员大规模流动和高密度聚集。
在徐女士看来,采取居家追思的方式,不仅能够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也能够阻止斗富攀比等落后思想观念的产生。“过去,一些人为了展现自家的经济实力,往往购买大量的鞭炮、多种多样的纸钱,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还让清明变了味。”
“绿色祭扫,是方式上的绿色,也是思想上的绿色。”梅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祭扫重要的是表达心意、传递哀思,所以我们倡导市民祭扫从简进行,让感情传递回归清明本位。”
代祭扫、云追忆受推崇
疫情防控之下,一些新的祭扫方式正悄然兴起。
4月5日早上9点,梅州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李婷荣和两位同事身着黑色统一制服来到一个存放骨灰的柜子前,带好白色手套之后,她们便开始擦拭骨灰盒与柜子,并献上菊花。这一天,他们将为预约民众完成代祭扫仪式。
李婷荣告诉记者,今年因受到疫情的影响,梅州市殡仪馆首次推出代祭扫的服务,代祭扫服务开展以来,已有50多位居民预约办理。
“目前,前来预约的大多数为无法返乡的人。”作为专业的代祭扫工作人员,李婷荣告诉记者,整个代祭扫过程一般持续10~30分钟,由工作人员代亲属传递爱和思念,代为对骨灰盒、存放骨灰的格子进行清扫,敬献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同时将祭扫过程进行拍照,反馈给亲属。
除了代祭扫,云祭扫、云纪念等方式也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这一次为奶奶写文章,我和她却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阴阳永隔,还未执笔,泪已千行……”3月31日,市民孙女士在朋友圈内发布了一篇纪念奶奶的文章。点开文章链接,里面穿插着许多关于她与奶奶的照片,字里行间传递着情义。
在孙女士的笔下,奶奶在用另一种方式陪伴着孙女士和她的家人。在评论区,许多素不相识的网友与孙女士一起怀念着她的奶奶,共同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用点滴温暖帮助着孙女士度过这个别具意义的日子。
与至亲离别难免是煎熬的,在失去奶奶的日子里,孙女士无数次在思念中沉浮和在愧疚中旋转。有网络这个公开的平台能让她有所倾诉,无时无刻地缅怀已逝家人。“网络祭扫,纸短情长。第一次用自己的声音给自己的文稿配音,仅为祭奠自己的奶奶。”孙女士在朋友圈配文中写道。
业内人士认为,网络追忆虽与逝者不在同一时空,但通过网络能有效传递情感,能和多数人在情感上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