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天灾人祸不断,荣枯变易无常。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老子并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对灾难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说了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五章》)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仁”指偏爱,“不仁”就是完全没有偏爱,一视同仁。“刍狗”根据庄子的说法,是指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人祭礼祖先,祭桌上要放一些刍狗,等于是供品。祭祀活动结束后,就会丢弃任人践踏,甚至被捡回去当柴烧。
现代人很容易会有一种误读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
正确的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冷静清醒的观察者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他看到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的万物就好像老百姓一样,有自己的荣枯兴衰,到了一定季节,就生长繁荣;到了一定时候,就枯菱死亡,最后归于幻灭。
在从生到灭的过程中,天地是没有任何偏爱的。一朵花春天开了,夏天谢了;或者秋天开了,冬天谢了。它不能说,不行,我四季都要开放。那别的花怎么办呢?
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你在繁荣的季节,上了台面,非常得意自在;一旦过了时节,就必须下台鞠躬,接受命运的安排。所以,人碰到许多自然灾害,也尽量不要怀有太复杂的情感,不要老想着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或者老天对我不好,有时候自然界的问题是没有人可以想得透的。
圣人效法天地,所以对于人的世界,也让他们生生灭灭,自行兴衰。古代帝国有兴盛衰亡四个阶段,上帝不需要特别照顾谁,趋势该如何就如何,不会介入其中有所偏爱。因为一旦有了偏心,就必须挪东墙来补西墙,最后左支右出,反而麻烦。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人活在“不仁”的天地之间,有没有痛苦?当然有。如何看待这些痛苦,老子也说过一句话: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老子·十三章》
道家的特色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宇宙人生。“道”是整体,以整体来看,人世间的各种遭遇,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个人患难,都不应该执著。因为人生的痛苦就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老子以为,人应该尽量多关怀他人,民胞物与。这时候,你的心胸会开阔,痛苦和烦恼自然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