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宏观金融科技的底线思维中国发展观察
TUhjnbcbe - 2025/6/19 17:23:00

张国云

何谓底线思维?

古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在这里,底线思维则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

说到当下金融科技,用一句古诗表达,或许最为恰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冥冥之中就觉得,金融科技酷似“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谁抓住了就归谁的味道。

科斯在《变革中国》中曾感叹道,对中国这种科技变革带来的力量,应该来自“二元改革”,是“边缘革命”。这就是说,中国所有改革创新,都是政府的自上而下、与民间创新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涓涓河水,最终汇流到大海。为此有人惊叹:“从来没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此系统地阐述中国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变革”,可能这是出版商的噱头,但我没有觉得这是噱头。前些年,我提笔写下《金融战国时代》一书,出版商连篇累牍不断推出,就是一个有力佐证。

在这一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作为领跑者的中国,金融科技更是乘势而上。据毕马威和金融科技投资公司H2联合发布的年金融科技强榜单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排名第一,京东金融排名第二,陆金所排名第十。

没错,过去的年,对于网贷行业各参与方可谓刻骨铭心。年中的雷潮波及投资者无数,他们是最无辜的人。踩雷的投资者的呼号声声刺耳,闻者莫不神伤。即便如此,监管部门并没有对金融科技一棍子打死,随着其急剧发展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智能风控已经逐渐在网贷行业兴起。智能化的系统不仅提高了网贷行业的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平台的风险,所以还是应该持肯定态度。

在近期一个论坛上,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提醒我们说,在金融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科技驱动的各类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谁也无法阻挡。监管部门当然不忘金融科技的“血腥”,郑重地提出,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坚持业务底线。接着我又听到央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潘功胜的大声疾呼,任何金融活动不能脱离监管体系,要严格法律法规,不能以技术之名掩盖金融活动的本质。

实话实说,过去科技主要在一二产业领域应用,当金融与科技融合,许多人没有准备,甚至还没有弄明白,就稀里糊涂地跟风上阵,最后无疑是“惊险一跳”,或者血染成河。

无问西东,要问初心,试问金融科技的初心呢?

查阅有关资料后,我发现金融科技是由英文单词Fintech翻译而来。Fintech则是由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合成而来。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工作组、新华社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的北京发布会,现场围绕“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之后,这才脑洞大开。

为什么金融科技会风靡大江南北?就因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正深刻地改变金融业态。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创新与监管的“竞赛”也越来越激烈,当前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逐步深入,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发挥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服务升级、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跨界传染、技术依赖风险、放大金融顺周期性和监管套利等挑战,诸多难题还待破解。

金融界不少朋友,喜欢与我探讨科技金融的一些问题,老实说隔行如隔山,好在我是爱学习的达人,不久前刚刚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资本1Q84》《智能》,这也让我对金融科技方面那点事,多了些话语权——

在这里,笔者得先申明,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并不是取代和颠覆的关系。来自中国和全球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态势和效果正在趋于明显。当下,金融科技正在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发展在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以及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手段。

当前都在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许金融科技至少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式,而不是之一。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简单地说就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而实际上,最佳的模式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比如,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兴旺的江浙一带,许多中小银行要求职员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知识水平等进行全方位了解,通过对这些“软信息”与大数据结合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取得了一定效果。

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这些是普惠金融所面临的全球共性难题,而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条件难以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进。近年来一系列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尝试应用已经证明,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转型升级。当前,金融科技创新正进入一个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也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技术条件。

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控制、投资顾问和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场景已得到较多应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应用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产生技术安全风险、责任主体难以认定、放大市场顺周期性等风险,面临数据共享交流整合不够、技术成熟度不足、人才储备有待加强等挑战。

像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定距离,但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等部分业务场景已开始从概念验证逐步迈向生产实践。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稳定性问题,隐私泄露风险、合规风险等风险,面临底层技术有待发展成熟、处理速度尚难以完全满足金融业务需求、缺乏统一的金融领域应用标准等挑战。

云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稳步推进,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应用私有云、行业云,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云支持业务发展,典型应用场景包括IT运营管理、底层平台开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网络安全管理等。同时,云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也可能产生过度技术依赖风险、服务中断风险、服务滥用风险等,面临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IT系统升级改造及云服务选型困难等挑战。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反欺诈、风险管理、投研投顾、评分定价、金融监管等,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同时,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也可能产生数据垄断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面临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数据孤岛现象有待进一步缓解、沉淀数据仍需开发等挑战。

这么“高大上”的金融科技,一边让人身不由己、捷足先登,一边又让人眼花缭乱、云里雾里。所以必须学会理性看待,积极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

就如《礼记中庸》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的意思就是预备、防备,这样遇到事情就不用慌慌张张。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目标追求,也暗含了底线思维的思想。

因为金融科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酝酿着一定的风险。人们往往认为金融科技能够帮助消除不平等,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将会让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从金融科技发展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我们要警惕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但也不要避讳拥抱金融科技。应该看到,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颠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也确实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要学会用正确的心态和角度来积极拥抱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前景可期。

在金融领域,大数据或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万能。比如一些客户个人信息用于信用评估时,可能会影响信贷的公平性,诸如性别、地域、职业等指标可能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有解释力,但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放贷,将会涉及对某些人群的歧视。

而一些科技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提供金融服务产品,进入金融服务业,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其规模效应容易催生大型科技公司。而科技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更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行业局面,这反而不利于竞争,甚至导致行业效率下降。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会产生监管套利、不平等竞争、社会分配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挑战。此外,大型科技公司一般实行混业经营,个别公司已经具备控股集团特征,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企业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也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在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宏观金融科技的底线思维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