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近日我参观了叶紫的故居,参观结束后,在故居附近的一处民居稍作歇息。在轻松的闲聊中,我得知民居的主人也姓余,而此地正好是余家垸的一部分。了解到叶紫原本也姓余(余昭明),而这位主人与叶紫同属益阳杉木桥的余氏家族,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更为难得的是,在主人家中,我有幸亲眼见到了向往已久的族谱。
益阳余氏始祖余昶辅佐明太祖朱元璋,阵亡康郎山;余昶长子余骢,在成祖时期因靖难之变有功,被封为定远侯。骢后裔缘公随吉王迁长沙德润门,授镇抚,生五子。其懋、急、忠、殷四房垦业益阳杉木桥,俗称益阳杉木桥余氏,堂号:下邳。
后裔也有垦业星沙余家塅处及湘潭等地。
在此,整理余氏族谱首修序言一篇。是序由黄宫进士撰并书。
黄宫(-)清武进(今常州市区)人,字子元,号涵斋。乾隆二年()进士。黄宽兄。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湖北兴山知县,调湖南衡山知县。历任安乡、东安等知县,官至湖南衡州府同知。乾隆十二年、十七年为两湖同考官,敕授文林郎。
余氏五修宗谱之创修族谱序清乾隆丙子年倡修族谱序
《禹贡》:“锡土姓。”元定蔡氏注:锡之土以立国,谓君其地而子其民也;锡之姓以立宗,作于前而传于后也。《礼大传》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以别子之后受爵禄,有采地者言之也。本支百世,俎豆千秋,宗之为义大矣哉!长沙余氏,望族也,原籍江左金陵。其发祥之始祖曰昶,佐明太祖尽节康郎山,列三十六忠臣内,封下邳侯,节烈已足千古。长子骢,成祖时靖难有功,封定远候。次子昂,世系长沙卫镇抚,因家焉。骢传至缘,居益阳。昂传至惠,仍居长沙。各开垦田亩数千顷,俱占卫籍。
迨皇朝康熙二十七年,改卫归籍,田赋版图,从此分属长益。然而家绵德泽,业绍书香,代振箕裘,世传簪笏,两地大族所同,皆余氏两支并茂,千百年如一日耳。
窃维下邳定远锡土也,后世人自有姓不同。邃古余氏之在长益,则固无异北衙之崔卢、东吴之顾陆矣。予自以翰林外补,摄衡郡司马,历长沙胜地,咸竞传星沙族某。固绅士跻跻,文星灿灿。上续八贤之伟,下昌万世之基者也。
暨岁丙子,应陈抚台命,主讲城南书院,阅从游诸生中,有一生其文雅秀,其诗精工,询其姓曰余,其名曰世翰,爰持乃父、乃叔、乃叔祖所刊宗谱相质。予接而按之,披图则壁合珠联,徵事则凤辉麟炳,其与《夏书》《戴礼》之训均有当焉,故濡笔而为之序。
赐进士出身钦守(?授)第一等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供奉十三经廿一史历在知湖北兴山安陵湖南东安安乡县事特调衡州府衡山县丁卯科湖北乡试诗一房壬申恩科湖南乡试书二房同考官阳湖黄宫撰并书
白话大意如下:
《禹贡》这部古籍中提到“锡土姓”,这是什么意思呢?南宋学者蔡沈注解给出了答案:分封土地是为了建立国家,即君主拥有这片土地并治理其上的民众;赐予姓氏则是为了确立宗族,传承自祖先并延续给后代。《礼记·大传》上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这指的是那些特别被选中继承祖业的子孙,他们受封爵位和俸禄,拥有封地。这种传承,从本宗到分支,历经百世,祭祀的礼仪和贡品都长久不衰,这就是宗族的重大意义啊!
长沙的余氏家族,是一个有声望的家族,他们的原籍在江左的金陵(今南京一带)。这个家族的始祖叫余昶,他辅助明太祖朱元璋在康郎山战斗中英勇牺牲,被列为三十六忠臣之一,并被封为下邳侯,他的忠诚和壮烈足以流传千古。他的长子余骢,在成祖时期因靖难之变有功,被封为定远侯。次子余昂,世代担任长沙卫镇抚,因此家族定居在长沙。余骢的后代中,有一支居住在益阳;余昂的后代则仍居住在长沙。这两支余氏分别开垦了数千顷的田地,都登记在卫所的名下。
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卫所制度废除,田地赋税和户籍归属发生改变,从此分别归属于长沙和益阳两地。然而,余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家族的德行和学问,代代相传,无论是耕田还是做官,都展现出家族的荣耀。这两地的大家族都认同这一点,余氏的两支都繁荣昌盛,历经千百年依然如此。
我(作者)自从担任翰林外补,担任衡郡的司马(官职),游历长沙的名胜之地,都听说过星沙(长沙别称)的某个家族。这个家族的绅士们众多,文人才子辈出,他们继承着祖先的伟大,也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丙子年,我应陈抚台之命,担任城南书院的主讲。在阅读跟随我学习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的文章非常文雅秀丽,他的诗歌也写得十分精妙。我询问他的姓氏,他说是余,名叫世翰。他拿来他父亲、叔叔和叔祖所刊印的家族谱牒给我看。我接过来仔细查看,发现这些谱牒非常完整和精美,上面记录的事情也清晰明确,与《夏书》和《戴礼》中的训诫相符合,因此我欣然提笔为这部宗谱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