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西湖秋涸,东池鱼窘甚,因会客,呼网师迁之西池,为一笑之乐。夜归,被酒不能寐,戏作放鱼一首。
东池浮萍半黏块,裂碧跳青出鱼背。西池秋水尚涵空,舞阔摇深吹荇带。
吾僚有意为迁居,老守纵馋那忍脍。纵横争看银刀出,瀺灂初惊玉花碎。
但愁数罟损鳞鬣,未信长堤隔涛濑。濊濊发发须臾间,圉圉洋洋寻丈外。
安知中无蛟龙种,尚恐或有风云会。明年春水涨西湖,好去相忘渺淮海。
苏轼的这首写于元祐六年,即公元年作于颍州。细读苏轼诗词的人都知道,苏轼在颍州的诗篇中也多次写到鱼,此首诗文是苏轼在颍州任上效仿佛门放生,为因水涸而濒临死亡的鱼迁居。当年秋天,颍州西湖的水枯竭,东溪的鱼面临死亡的危险,苏轼会同一些外来的文人,招呼打渔的师傅将东溪的鱼捞上来迁到水多的西溪,使将死的鱼得水之欢。当晚,苏公酒后夜不能寐,作此放鱼诗一首。
阜阳地处淮河下游,江淮腹地,境内湖泊众多,原野广袤,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一年四季禽鱼果蔬联翩上市。自古就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而诗文中的“纵横争看银刀出”的银刀,便是阜阳河流湖泊中最常见的一种鱼类--刀鱼。在阜阳,刀鱼,也叫白鱼,因其鳞色雪白而得名;又因体形修长犹如腰刀,称银刀;头尾微微上翘,阜阳民间形象地叫它翘嘴腰子。
白鱼味美,烹煮还是很讲究的。杨万里来淮曾作了一首诗《初食淮白鱼》:“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霜吹柳叶落都尽,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盐豉味全非。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三尺围。”诗开头两句“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对烹煮淮白鱼的水提出了建议,只有淮水煮淮白鱼那才是最地道的做法,才有最正宗的味儿,难道江南水就真的不行吗?可能是诗人溢美夸大之词,但不容否认,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接着作者指出了烹食淮白鱼的最佳季节以及烹煮的调料,都是非常地道的见解。
阜阳饮食文化博大深厚。在阜阳有一道名菜叫糟白鱼,历史上曾是贡品,今不多见。《唐书地理志》说:“颍州土贡有糟白鱼,今淮河白鱼犹甲他处矣。”从这段文字看,这道菜的主材白鱼指的是淮河白鱼。糟白鱼的具体做法是先将淮河白鱼按一定的比例加入白糟、食盐等调料腌制1-2天,使之香味入骨。然后取出,放蒸笼里用大火、沸水蒸制5分钟即可。这道菜熟而不烂,鲜嫩爽口,糟香扑鼻,让人看起来就垂涎不忘。
时过境迁,历史上的贡品今天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的阜阳人多把银刀清蒸,方法是葱切段,姜切片,将其去鳞和鳃,由肚脐部开口,取出内脏洗净,放在鱼盘内,将各种配料码在上面,加入精盐、白糖、料酒、鸡油、鸡汤上笼,用水蒸20分钟左右取出,去掉葱、姜,上桌,吃时佐以镇江香醋拌和鲜姜捣成的汁做成的调料,其肉色白如玉,细嫩可口,其味酷似蟹肉,鲜美无比。
“纵横争看银刀出,瀺灂初惊玉花碎。”阜阳白鱼,一道充满文气氤氲的鱼,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被阜阳人忘记,不然后辈人真的只能通过这些前人的诗词文章来想象这些美味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