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沈扬
话说马援南征平定岭南有功,被汉光武帝封为新息侯,食邑户。
马援平息叛乱后,没有立即班师回朝,而是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开渠引水,灌溉田地,协助当地居民修建房屋、城郭,兴修水利,重建家园。还指派牛哥等人到各村寨传授中原先进的技术,使当地土族学会打垒(冲墙)做屋、烧瓦盖房,用犁耙牛耕,种植各种作物蔬菜等,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和文明程度,改变了岭南人民的生活面貌。
回到交州(今广西梧州,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后,马援还参照汉律,帮助郡府修正当地律法,整顿当地行政机构,健全郡县制。驻扎在这里的汉军不但为百姓平息流寇,还帮着维护地方治安让当地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以致数百年后,这里的人还将马援奉为神人,一直遵照马援制定的汉律行事,名曰“奉行马将军故事”。
直到第二年(公元44年)秋末冬初,大军才班师回朝。
说是大军班师,可这时候马援带回洛阳的人马已不足一万人。南征交趾时的数万人马,牺牲了一批,病倒了一批,各地留守又去了一批,原来在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征集的兵丁各归原籍,真正北去面圣的,也就不多了。
留守各地的将士,与当地人通婚,扎下根来。后来,很多人改姓马,发展成为岭南的一个特殊的族群——马留人。(在合浦、防城、东兴、钦州、博白、靖西、隆安一带,至今还有数以万计的马留人。马留人也就是马援留下的人的简称。)
马援带领大军班师回朝,沿水路北上。不一日,来到始安。由于在还珠洞退敌的事情已经被传为神话,这时,始安百姓纷纷拥到漓江边上,争相目睹剑劈石柱、一箭穿三山的神威将军。那天,一大早就有地方绅士划船到了江中,把马援船队拦住,要求大军停留,让百姓目睹大军风采。
“这山,我们都叫作伏波山了,所以恳请将军停船进城,让百姓一睹大军风采,一睹将军神威!”
“将军试剑的钟乳石,我们也保护下来,以作千秋纪念。将军功德,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石庆为齐相,齐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为此,我们始安百姓商议,大家捐资献款,在这山旁建一座伏波祠。”
“万万不可呀,万万不可!”
“这是我们地方的事情,将军就不要管啦。”
盛情难却。于是,马援下令停船上岸。
那一天,伏波山下四处埋锅做饭,炊烟袅袅,昔日的荒郊,一下子又热闹起来。城里百姓,纷纷拿来食物,犒劳大军。一时间,杀猪宰羊,欢腾雀跃。
足足热闹了一天一夜,众百姓方才依依送别。
桂林伏波山及伏波广场雕塑
回到零陵,龙太守再次接风洗尘,摆上了一桌丰盛的酒宴。
“伏波将军南下,不但平息了叛乱,还给我们岭南带来了中土才有的好东西,如铁犁铁耙,如水车水碓水磨,等等,这些器具,对于岭南的发展与繁荣,真是善莫大焉。”
“伏波将军此次南下,凿通了水路,岭南太平,商贾频繁,也是大功一件啊。”
“众位过奖了。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这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马援道,“好了,不说这些,承蒙龙大人美意,我们喝酒,我们喝酒。”
“好!”龙太守亲自捧出一坛美酒,说:“这是本地湘山脚下老农用大米自酿的美酒,将军莫要嫌弃。”
说着,给马援等人各斟上一大碗。
马援闻了闻,浓香扑鼻,品上一口,直呼“好酒”,一饮而尽。
在北方,他喝的都是用高粱、小麦等谷物酿造的曲酒。如今在南方喝上用大米酿造的米酒,别有一番风味。(这也就是全州湘山酒的雏形——作者注)
灶房上菜,这第一道菜,还是上次吃过的“团圆肘子”。如前所述,这“团圆肘子”亦称“寿口”,与舜帝有关,原是三苗部落首领敬奉舜帝的生日礼物。舜帝在零陵驾崩后,当地人以此当作祭奠舜帝的供品,是当地人祈求平安、合家团圆的象征。经历代传承,这道菜现已成为湘南桂北宴席上的正菜,也称为“坐锅菜”。当地人过大年、生日做寿、新婚大喜、金榜题名、老人仙逝等宴席都要用上这道菜,民间俗称“戳肘子坨坨”。
全州名菜“团圆肘子”
马援学当地人样,用筷子戳了一大坨,足足有二两,油香酥软,肥而不腻,味道绝美。难怪舜帝当年对这道菜赞不绝口,果然名不虚传。
“既然好吃,将军再来一坨。”龙太守道。
“不啦,不啦。好菜不宜多吃,留点空间品尝其他的美味佳肴吧。”
“将军,今天我要向您推荐另一道本地美味。”龙太守夹了一条长约三寸的小鲤鱼给马援,说:“这是本地特有的鲤鱼,名叫‘禾花鱼’。”
马援一品尝,立刻拍案叫绝,直呼好吃,味道鲜美,忍不住连连夹了几条。
“只是这鱼还这么小条,吃掉可惜了。为什么不等它养大才吃呢?”
“将军有所不知,这禾花鱼就长这么大才好吃。”龙太守介绍说,禾花鱼是夏秋时节生长在稻田里的一种生态鱼,本地人叫乌鲤,是鲤鱼的一种。它身体呈乌黑色,非常有光泽。稻子扬花吐穗时,稻花纷纷扬扬落入田间,成为鱼儿的美食,“禾花鱼”的美名由此而来。
禾花鱼捕捞出田时,一般每条重约二三两,长约2~3寸。可清蒸、水煮、黄焖、油炸、煎煸、火烤、烟熏等。特别是将禾花鱼炸食时,鱼骨脆得可以当肉吃,要是吐骨那就真可惜了。
禾花鱼肉质细腻,刺少肉多,骨软无腥味,并带有淡淡的禾花香味,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无论怎么煮都十分好吃。当地有句俗话,叫“禾花鱼送饭,鼎锅刮烂”,堪称“岭南一绝”!
始于汉代的全州禾花鱼以味道鲜美成为历代朝廷贡品
美食珍品——全州禾花鱼
因禾花鱼是一种季节性的美食,为了随时能吃到禾花鱼的美味,聪明的零陵人把禾花鱼制成鱼干,俗称“腊鱼仔”,便于收储和保存。
大家欢聚一堂,一边共话马援南征交趾的故事,一边同享禾花鱼美食,味蕾大开,既鲜美可口,又送酒下饭,好不快哉乐也。
席间,下人又端上一盆腊肉炒冬笋。那腊肉经过长时间熏制,色泽透亮,浓香扑鼻,深红色的腊肉配上白嫩的冬笋,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增。
马援没有吃过冬笋,见了这鲜美野味,忍不住连连夹了几块。虽然感觉到有些嘴麻,但嚼起来很是脆口,觉得清香。
“冬笋是啥样的?”
“这么大一个,金壳玉肉,又名笣笋。”
很快,就有人传话,叫掌勺的师傅把冬笋食材提了上来。马援接过来,仔细端详。他手上的那一根冬笋,丰满肥厚、色泽黄亮,毛茸茸的,有些扎手。
“冬笋,就是毛竹冬天长出来的笋子。可以吃的,都是刚刚冒牙三两天的,大部分长在土里面,这样的笋,嫩肥、短壮。”掌勺的师傅姓盘名土旺。一边说着,他一边把冬笋硬壳剥掉。“壳子薄的,笋肉色白,肉嫩味鲜。这样的冬笋,可切块,可拉丝,可削片,做出多种菜式。”
“真是好东西呀,金衣白玉,蔬中一绝。”捧着一团肉质鲜嫩的冬笋,马援赞口不绝,“这白生生清灵灵的品相和脆生生的鲜嫩口感,真是令人不忍心放下筷子。”
土旺说,冬天上山,在毛竹林里,但凡有泥土开裂或隆起的地方,用锄头挖开,就见竹笋。冬天的竹笋,经历了霜雪,所以比春笋好吃。冬笋,是零陵的“菜王”,无论是炒、炖、煮、焖、煨,皆成佳肴。切条,晒干,无论是拿来焖猪蹄焖羊肉,还是拿来炖汤,都是好料。土旺说,他的老家在东山,那里有大山,大山里毛竹多,笋也多。马援说,你们真有口福啊。岭南物产丰富,随便到山上就能找到香菇木耳,还有各种水果、冬笋春笋,等等。
捧着一只大冬笋,马援仔细琢磨。
全州特产——冬笋
桂北名菜冬笋炒腊肉
龙太守道:“这个东西也叫做笣笋,古时候上贡给大禹的“厥笣橘柚”,说的就是这个。”
“我想去东山看看,土旺你能带个路吗?”听说东山距离零陵城不到里地,于是,马援决定要专程到东山去看看。他说,富民之本,在于食货。一个地方,没有出产,富裕就难有盼头,繁荣就更没有希望。有了好的东西,而又不兴货殖,终是枉然。他说他要想办法推广。在苍梧,他也随苍梧太守走进大山,参观考察六堡乡的茶树种植,并观看了茶农加工制作茶叶的工艺,领略了南方茶叶从采茶、晒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到泡茶、品茗、斗茶……的神奇。
原来马援对农耕生活很有情结,父亲在他年少时便去世,他不依兄长过优裕安乐的生活,独自去北疆养马驭马,发展畜牧,开发农业。由于他因地制宜,管理有方,很快成为一个有牛羊数千头,谷菽万斛的富户。在陇汉间(今甘宁陕一带)曾经有好几百户人家帮他游牧、耕作。只是后来由于群雄四起,战火不断,他将大部分的财产和粮食送给贫困的牧民,毅然参军,成为绥德将军。
如今在南方看到这么好的天然食品,勾起了前些年农耕生活的回忆与激情,寻思要把南方的茶叶和冬笋带回北方种植推广,把南方的禾花鱼带回京城养殖。
“当然可以。”见伏波将军对家乡特产有兴趣,土旺心里乐滋滋的,满口答应。
马援嘱咐刘隆与黄万定驻守军中,照看大营。于是带上牛哥、土旺,骑马奔跑一个上午,来到东山。大山里,长满了毛竹。他们沿着小河流一路行进,大约一个时辰,就来到了一个叫做南源的小村庄。
从山上下来的时候,一个老者拦在了路口。
“老人家,打搅了!”
“敢问几位是——”
“老人家,我们几个是北方来的行商,今天是到这山里来看看冬笋行情。”
“我看几位,不像是行商啊。”
“老人家,这是伏波将军。”土旺为了自抬身价,把微服私访的秘密给泄露了出来。
“您就是马伏波马将军?”
“末将正是。”马援抱拳施礼。
“伏波将军,劳苦功高,老朽这厢有礼了!”
“不能呀不能!”丢了缰绳,快步上前,马援将跪在地上的老者扶起。“老人家,您这是要折煞晚辈了!”
岭南人很少使用“您”字。一听到老者话中有个“您”字,马援立马就觉得老者并非岭南土著。一打听,这才知道,老者姓赵,是村中私塾教书先生。赵先生说,他的祖先是秦始皇征服岭南30万大军中的一员,是一个粮草官。平定岭南后,先祖遵照秦始皇的戍边命令留守下来。他们一家,跟赵佗有些亲戚关系,南越国灭亡之后,为了躲避吕嘉的追杀,他们一家四处躲藏,最后来到零陵县安家。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只能以教馆为生。三年前,他受雇于南源村私塾,教导十多个孩子读些四书五经。
“原来是赵先生,久仰了!”明白了老者的身世,马援肃然起敬。赵家十几二十代人驻守南疆,安边固国,开发岭南,劳苦功高。
“将军今日有闲来到这山旮旯里,有何贵干?”
“呵呵,我们挖冬笋来了。”
“挖冬笋?”
“对呀,挖冬笋。”马援说着,就叫土旺过来,把马背上的一筐冬笋提了过来,“这冬笋,又名笣笋,当年南方向大禹帝进贡的‘厥笣橘柚’,应该就是这个东西。”
“伏波将军这是考古来了?”
“考古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了解地方土产,推介出去,开货殖促贸易嘛。”
“有劳将军!”赵老先生再次抱拳施礼,“将军戎马倥偬,还这么在意地方货殖贸易,真是难得啊。”
“我只是来岭南走上一遭,相比您赵家世代驻守岭南,实在是微不足道,汗颜呀!”马援抱拳鞠躬,真情实意。
马援离开零陵继续北行。他们由湘江北上,过洞庭,转长江,一路向洛阳奔去。带着平定岭南的战绩,带着开发岭南,促进中原与岭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功绩一路向北返回……他施行德政,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
临行前,龙太守给马援准备了几大箩筐生鲜禾花鱼,说是水路乘船可以一路养着。另准备了一筐禾花鱼干和一筐冬笋,给马援带回京城。
他没想到的是,光武帝吃了马援带回的禾花鱼后念念不忘,满朝文武趋之若鹜,全州禾花鱼从此名噪一时,誉满天下,成为朝廷贡品。(桂北全州县是广西乃至全国闻名的禾花鱼主要产地,其养殖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相传马援平定岭南回京时带去禾花鱼,开始成为朝廷贡品。另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去桂林路过全州时,品尝到肉质鲜嫩、香甜可口的禾花鱼,吃后口无腥味,极为喜爱,赞不绝口。年,全州禾花鱼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自此,这个全州人情有独钟的餐桌美味成为声名远播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者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