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纪念远去的亲人,老祖宗留下的“四不宜”,有哪些禁忌,哪四类人要注意,有人知道吗?请看文章!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大节日,在古代无论是皇家贵胄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出去扫墓祭祖,纪念远去的亲人,不忘先人的养育之恩,不忘故土之情,这是弘扬孝道的传统礼制所要求的,也与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相契合。
清明节这一天已被国家列为法定假日,并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并且正在为“申遗”而努力,顺便说一句,清明节虽然被韩国申遗成功,但此清明节并非彼清明节,就像端午节一样,韩国申遗的叫“端午祭”,正宗的端午节还是在中国。
我们在继续回到清明节扫墓这个话题,对于清明节扫墓,自千年来就形成了许多约定成俗的规定或者传统,也可以说是禁忌,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禁忌呢?
扫墓时要保持庄严肃穆,不宜嬉笑打闹,原因很好解释,因为这样做是对祖先的不敬,对附近扫墓人也造成滋扰,上坟扫墓祭祀都是很庄重的事情,很多人都处于追思和怀念之中,心情难免不美丽,我们要照顾那些人的情绪。
忌吃贡品、忌穿鲜艳的衣服,贡品是祭拜祖先用的,吃贡品也是对祖先的不敬;穿鲜艳的衣服,与整体环境不协调,也影响祭祀的氛围,要知道我国古代丧葬礼仪是很严肃的,不仅披麻戴孝,穿的衣服也要深色或者黑色的衣服,所以我们扫墓的时候,要尽量穿素服,不能穿太鲜艳的衣服。
此外,扫墓的时候态度要真诚,祭祀重地不宜拍照留影,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表现,相信这些禁忌大家多少都能了解到。随着时代的推进,风俗的改变,关于上坟扫墓祭祀,老祖宗留下的话,这四类人要注意,都有哪四类人呢?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长话短说:
第一类,孕妇不宜上坟扫墓,孕妇上坟车舟劳顿不利于保胎,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能传宗接代就是告慰祖先最好的方式了。
第二类,来例假的女人不宜上坟扫墓,来例假的女人不宜碰祭祀的物品,这个是约定成俗规定,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约定的风俗,具体什么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到,笔者就不多废笔墨了。
第三类,身体虚弱的不宜上坟扫墓,身体虚弱或者处于疾病中的人,不宜去墓地阴晦之地,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墓地偏远,有的地方需要跋山涉水,墓地风寒,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身体虚弱的人,经过一番折腾,反而更容易得病,等身体恢复健康,再去扫墓也不迟。
第四类,有的地方风俗规定,女子不能上坟,对于这个问题,本篇文章要详细谈一下,女子不上坟,是有传统的,到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这种风俗了,那么古代为何会有这种传统风俗呢?其实,女不上坟并没有明文规定,《礼记》和《朱子家礼》中都没有明文规定,那么为什么社会上会有这样的约定成俗的规定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礼不下庶人”,古代的礼是为士大夫设置的,不包括庶人,当然也不包括女子,女子的地位也是很低的,至今很多地方还依然保留自己姑娘不进家谱,不进祠堂的风俗。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坟墓都处于边远地区,黄河流域,天气尚未变暖,妇女外出不便,这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古代流行春节前结婚,到了清明时候,妇女有可能怀孕,这样长途跋涉对保胎不利;对于妊娠之事,属于女人私事,不便向外人说,外人也不好意思问,而孕妇是不允许上坟的;如果从人性化角度来说,古人也是有道理的,妇女外出上坟扫墓,跪拜低昂,容易走光暴露,更容易被风寒侵袭,为了尊重妇女或者保护妇女健康,索性就不让女子外出上坟,传统文化和礼制都认为上坟扫墓是男人的事。
清明是追思、感恩的节日,杜牧有诗“雨纷纷”“欲断魂”这是古人扫墓心境的写照,心情都是灰蒙蒙的;笔者想说的是,现在时代进步了,文明在发展,我们应该文明祭祀,献鲜花,不烧纸钱,即使烧纸,也要注意森林防火,扫墓后千万要把火星弄熄灭了,确保安全了再走,四川凉山的森林大火,牺牲了27名消防员的教训,让国人历历在目,从来没有岁月安好,只有他们在替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