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年前,做论文时写起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算是个新鲜题材,那么到今年,这种文章已经越来越不好写了。一方面,无论各类专家学者分析师说些什么,央行自有打算,不为所动。另一方面,简单的事情已经做得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论文一个做不好,徒然伤牙。
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走到今天,接下来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应用。通俗些讲,就是得让更多的人来用它。且先拿中东来举例子吧。
迪拜算是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年1月,我初到迪拜,去钱庄用美元换迪拉姆。美元与迪拉姆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在钱庄大约1:3.65左右。换算下来,如果用迪拉姆兑人民币,大约是1:1.7的样子。随后一个朋友,因为没带美元,想用人民币换些迪拉姆,钱庄开出的价格就极其离谱,竟然达到了1:2。问其原因,是因为这里没有人使用人民币现钞,所以换汇的成本自然要高。
钱庄的反馈如此,银行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太多。迪拜的DIFC是金融自由区,云集着大大小小百十家国际金融机构。汇丰这群国际友人里是不折不扣的大户,又有华为这样财大气粗的铁杆粉丝全球跟随,按说优势颇多。几年来,汇丰银行为了在中东占领人民币业务的先机,着实下了不少功夫。为其他银行开人民币账户、做各种活动推广,鼓励客户多使用人民币,如是种种,不一而足。但几年耕耘下来,土地翻了几遍,却不见长出多少庄稼。就连华为自己,对人民币全球结算使用也是意态迟迟。汇丰尚且如此,其他几家银行在人民币方面的进展,自也不必多言。在南非与阿曼,我亦曾见了五、六家当地的主要银行,聊起人民币业务,大家都表示前途光明,道路广阔,中国已经是南非在亚洲最重要的进出口国。这些银行中,开了人民币账户的银行也不止一家,但问到业务情况如何,大都顾左右而言他,只能说,我们有耐心,和更长远的规划。
抛开在香港那种占了离岸人民币70%的地区不算,即便是海外的中资银行,所从事的人民币业务,也多与当地企业无关。虽然说大家都见到中国的企业频频走出国门,金融机构也就相机而动,但若说到人民币业务,基本上还是放款给中国境内的客户,而非直接贷给当地的中资企业。或许香港、伦敦、新加坡这种金融中心,又或是与中国相邻的越南、蒙古以及韩国这种一衣带水的国家,相对使用情况能好一些。
央行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种情景。所以一边大肆与各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希望对方的央行能出些力气,另一方面想方设法鼓励人民币的境内外相互流通。这两年来,许多外资机构都尝到了利用人民币套取境内外利差的甜头。境外融资,境内存款,赚取无风险利差的生意,一个个做得热火朝天,连台湾和韩国的本地金融机构也都忙不迭地伸进若干只手来,额度使用之快,都能媲美淘宝的秒杀了。至于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更是近水楼台。
尽管这种在金融机构之间腾挪搬运的生意,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略有些距离,但一来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太多,没办法统一监管,二来这种行为毕竟也算是促进了境内外人民币资金的双向流动。所以本着宁放过,勿杀错的原则,中国的央行对此还是颇为宽容。再者,这种套利交易,也确实令外资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兴趣大增。无论如何,这总是人们愿意看到的事情。不给些甜头出来,怎么能吸引人气呢。这是连嘀嘀打车都明白的道理。
武侠小说里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以我看来,套用到人民币这种事情上,一般道理。有中国人做生意的地方,就容易有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就是想尽办法增加人民币的应用,特别是贸易往来的应用。有了基础贸易,就有了银钱收益,使用得多了,当地的央行也自然敢用些货币互换的额度,毕竟池子里有水了,不必担心将来如何还人民币的利息。再者,还是要继续让更多的境外金融机构做人民币的交易。眼下海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套利,多是从离岸市场上用掉期获得,但已经有若干精明的境外银行和基金公司,瞄上了吸收本国居民的人民币存款,甚至变着法儿的发些结构性理财产品出来。对这些金融机构来讲,雪中送炭的事情需要慎之又慎,而锦上添花的交易,则都能做得皆大欢喜。在境内外人民币利差尚未消失的时候,多让境外的金融机构做点儿,或许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戏参与者,也有低于降低国内银行的融资成本,相应的,也缓解一下年的借款成本,当是件互惠互利的事情吧。(文/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