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中国现在普遍不喜欢4、3这样的数字,去有些个高楼建筑里,一进电梯,就看明明是26层的楼房,标注的最高层却是30层,什么3层、4层、13层、14层,通通被假装不存在。
反过来呢,数字6、8、9那都被认为是吉祥数,一个带着或者的手机号能卖几千几万。当时北京私车限号,导致了一波买车潮,媒体报道就说,抽到的车主各个喜笑颜开,而拿到尾数4的,能当众嚎啕大哭,可见现在的人对数字4的厌恶之深。
说这种忌讳是祖传迷信吧,其实它传开来的历史也不长,应该是从广州一带传来的,和粤语口音有关系。而老北京虽然忌讳讲究并不少,和“四”直接有关的却不多,相反,老北京人其实还真挺喜欢这个四字的。
您还别不信,咱就说北京的别名叫什么?四九城啊!一说北京城的城门咱都说是“内九外七皇城四”,要真那么忌讳,何必咱还把这个“四”安到北京城的头上呢?就拿北京的地名来说吧,这带“四”字的街巷和胡同那可是非常多,什么四道湾胡同、四井胡同、四环胡同、四根柏胡同、东四块玉北街、东四块玉南街、西四块玉胡同、四平巷、四平园胡同、四胜胡同、四槐居、四眼井胡同、四员厅、四川营胡同等等,从来没见过老北京人因为忌讳这个“四”而改地名的。而且两个当年老北京文化最正宗的地方,还就是咱们西四和东四这两个四牌楼。
北京的各个景点古建筑里”四“也多,比如“四大园”: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老北京消夏有“四胜”: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二闸。这些地方里面又有各种四亭、四塔、四木、四花……
再说老北京的商业,那“四”就更多了。在金融界,当年就有清代宝泉局所属的四大铸币厂:东四四条的东厂、千佛寺胡同的西厂、北新桥三条的北厂、钱粮胡同的南厂。东四牌楼当时还有人称“四大恒”的四大钱庄:恒兴号、恒利号、恒和号、恒源号。
而在饮食行业,咱有“四大兴”: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地安门有“四大饭庄”:隆丰堂、庆和堂、德丰堂、庆云楼。知名食品有“四大斋”:月盛斋、正明斋、天福斋、九龙斋。喝茶有“四大茶庄”:张一元、吴裕泰、庆林春、元长厚。喝酒又有“四大茂”:和茂、勤茂、同茂、盛乾茂。
家里人病了要看医生,老北京的医药界还有“四大药铺”:同仁堂、鹤年堂、庆颐堂、千芝堂。
到了日常娱乐的环节,这京剧是北京的本土产物,老北京人听戏讲究要听“唱念做打”这四功,听戏得听“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听角儿得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还有“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来还有一版“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票友们要是想自己过把戏瘾的,那得奔“四大戏园”:广和楼、华乐楼、广德楼、第一舞台。
评书也很受北京人喜欢,过去讲究的是听连、品、赵、王四大名家(连阔如的“东汉”、品正三的“隋唐”、赵英颇的“聊斋”和王杰的“三侠五义”)。
去天桥,除了八大怪,还有个“天桥四绝”:老云里飞、百鸟张、人人乐、胡半仙。就算您放个风筝,那也有“四大流派”:哈氏、曹氏、近氏、马派。
逢过年节,老北京的生活也与“四”有关,比如每年要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节日。春节多逛隆福寺、厂甸、东岳庙、白云观四大庙会。迎新春有“四贴”(门神、春联、窗花,“福”字)。
总而言之,就是老北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找到这个“四”。为什么老北京对“四”这么淡定呢?说来道理也简单得很:因为北京的居住模式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建筑结构,很多地方都有。但唯独北京四合院的格局,那真是一个四四方方、四边对称,北正房、南倒座房、两侧东西厢房,四边相连,屋门都朝向院内,从空中往下俯视,就是一个标准正方形。
不光是民居,北京的王府、宫殿,也都走的是这四合院的建筑逻辑,这循的是“阴阳和谐、万法归一”的风水,规矩和礼法都渗透在其中。即便后来四合院中有不少变成了“大杂院”,这种四个方向各守一方的格局也没有改变过,就连老北京人在院里种个花草,那也是专门挑海棠、石榴、枣树和葡萄这四个种类,按着院里的“中轴线”进行布局。这种四平八稳的对称,简直能治愈一切偏执症。
所以,昔日住在四九城的四合院里的老北京人,是没有道理自己否定自己的,“四”作为天圆地方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没有被老北京因为发音不吉利而嫌弃的理由。
可怎么现在这个渗透在老北京生活里的“四”,就突然成了个忌讳呢?
这想想也不奇怪,人的观念都是受居住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影响,现在住四合院的还有几个人,四九城之“四九”又在何方?那高楼大厦的电梯面板上,哪儿来的万法归一呢?
缺少了养育一方人的建筑格局做支撑,就剩个谐音,那“四”还能有好儿么?所以我们也就只能跟着一起挤兑挤兑这个“四”字了!
参考资料
《老北京的数字四》
《燕都说故》
-若喜欢本文请转发点赞-
掌柜推荐
本书积数十年研究成果,以中国历代都城演进轨迹作为背景,全面论述了北京的产生、变迁及其规划建设的特点。内容涉猎北京城的历史地理背景、早期城邑以及作为国家都城的北京城的状况、明清北京城规划的特色和故宫规划的艺术成就;论述了北京城规划匠意的本源、基石、重要依据和制约因素。并深入探究城市天际线、平面布局、城市脊梁、故宫规划建筑的艺术成就、国内外规划大师的评价等,进而又探索了它的文化渊源。全书论述有据,格局严谨,对研究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