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周末读史商业银行与商人之关系下
TUhjnbcbe - 2021/4/7 0:18:00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由原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资耀华撰写的《商业银行与商人之关系》已在知网发表。全书从存款、放款、办理汇兑等方面分析商业银行与商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商人对银行能始则去邪勿疑,终则用贤勿贰。银行对商人亦能视之如手足,待之如兄弟,则双方固互相感受便利,且将见我国*治虽在混沌期中,而经济则未始不可日见振兴与发达也。

本文为系列第二期,原载于《银行月刊》,年第7卷第3号

以下为本期连载的内容

二、银行之选择商人

欲求金融界之发展,商人固须选择信用卓著、内容坚实之银行与其交易。银行对于商人,亦当加以慎重之态度,不可轻忽授予。若银行或只知谋事业之发展、业务之扩张,或因同业竞争,不惜放手去做,则不但危其自身,实足以扰乱金融界之全体。盖一般商人每有因容易与银行发生往来,其结果或则对于其事业从事过度之扩张,或则用以从事各种之投机事业,率至一蹶不振,损己而并损人。银行自身虽纵不至因此覆灭,亦恐受绝大之损失。况以他人委托之存款滥放于投机家,从事不产生之事业,不但违反委托存款之本质,亦大悖经济之原则也。要之商人固为银行存立之要素,而不良商人亦可危及银行之生命。故银行经营者对于商人,亦不可不加以选择焉。今试略举其选择之标准如次。

1.商人之品格

选择商人之最当注意者,则为公德心之有无、责任义务观念之强弱。换言之,即其“人的信用”之如何。盖银行纯以信用为其营业之基础,使往来商人其资产纵极丰富,若缺乏信用,则以信用为基础之银行,妄与交易,必为其所累。但其品格之如何,信用之有无,在交易之当初欲详知其底细,亦绝非易事。此则唯有量其资产及其已知之范围内,与其生来往关系渐次再细考察其信用之如何。不然每见有无责任、不守商业道德者利用银行之信用,滥发空头支票,不守期约,漫事投机,纵然银行不受巨大之损失,其结果既多生无数之周折,金融界亦恐发生不良之现象。故银行当局对于此种商人,当加以慎重之注意,采取果决之态度,万不可靠情面而姑息因循也。

2.资产负债之内容

如前所述,乃商人对人的信用。于对人的信用之外,更须考察其对物的信用。换言之,即对于其财产实状加以调查。而欲调查其财产之多寡实况,尤当调查其债务之有无。盖表面上虽持有丰富之财产,而其实已负有数倍之债务,亦复不少,此不可不特别注意者也。原来欧、美、日本各地之商业银行,对于商人资产负债等实况,皆有征信所之专门机关,司调查报告之责。虽不足云尽善尽美,亦裨益商业界不少。至我国则既无征信所之专门机关,又未尝有他种调查方法,即商人方面之个人营业报告书亦不多见,因此互相以半信半疑之态度从事交易,安得收良好之结果乎?

3.业务之种类

银行对于往来户业务之种类,亦更当注意。盖即就存款而论,则为定准备金之唯一标准。就贴现而言,则为明票据贴现之顺逆,并可因此以察知放款之用途,以定期限之长短。对于银行自身之业务经营上,实有极大之关系。此外,对于其事业之将来有无希望,亦可藉此以推测而知。至于其过去之成绩、现在之经营状况、损益之内容,亦有不可忽者焉。

4.借款之用途与抵押品

单就票据贴现而言,有商业票据与融通票据之别。若属商业票据,其性质本自有一定,因是其贴现之用途,亦从而自明,不至于发生意外危险,但各种放款并非由既成之关系而生,悉任借户之自由使用。因此则放款当初,不可不多方调查质问,若稍有暧昧,即不妨毅然拒绝,则不但银行自身不受其累,并可免助长投机行险之恶风,而危及社会经济界之大局。至放款须要求相当之抵押品,亦银行自卫上所必要。原来银行各种放款以债务者自身即对人的信用为第一担保,乃抵押品即对物的信用为第二担保。若万一发生债务不履行之事故时,则可将抵押品变卖以抵销债务。因此银行对于征求抵押品时,不可不特别注意调查,即一则其抵押品须容易变卖,二则须其市价不常变动,三则须容易保存搬运,四则须容易鉴别其品质。故吾人可知债票、股票及其他有价值之有价证券可视为第一级;生金银及外国货币可视为第二级;不动产商品及商品之代用证券,则不得不参看当时市面之行情而加以周到之考察,再定放款之可否。至于以生命保险证券或本行之股票作抵押,是则以往英国银行之失败,已足为后车之殷鉴焉。

如上所举数端,乃其最主要之点。再银行对于商人开始交易,更须调查其以往或现在有无与他行往来,并与他行解约与本行开始交易之理由,而其互相往来交易之他种商店之经营状况,亦在调查之列。语云:“不顺乎亲,不信乎友”,又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未尝不可应用于此处也。

三、结论

以上数节所述,为商人与银行互相注意、互相选择之重要部分。而此外更不能已于言者,则为双方之态度。已屡如前所述,商人与商业银行实不啻辅车之相依,二者有生死以之之势,因此双方于互相选择之外,更须互相扶助,以使两方皆能达到利己而兼利人之终极目的。历观我国商人,既大都只求利己,不顾其他;对于银行,纯误解其为一死藏之金库,不知银行乃以信用为其业务之原动力,其所吸收之存款决非死藏于金库,当放出于经济界之需要方面,以谋商业界之振兴。商人既迷于此中之原理,每有单为种种之谣传,不考察其真相,突于一时挤兑提取,试问纵以信用极厚之银行,亦何堪当此。再反观我国银行界,近来虽稍见改良,还不免染有万时之恶习惯。此恶习惯为何?即官僚气习是。对于一般商人,常采以高凌下之态度,因此一般商人对于银行乃皆裹足不前,情愿与比较便利之小钱庄通往来。试观南北各大商埠,一般钱庄林立,其资金既不若银行之丰富,业务既不若银行之广泛,既无世界金融之知识,又乏调剂市面金融之能力,乃居然尤能散存于各大商埠,与银行立于竞争地位者,即为银行存立元素之商人,其大部分乃皆属与钱庄交易所致。故吾人最后不得不希望商人与银行双方,皆须互相了解,互相扶助,各秉利己而兼利人之衷心,采公平而且和易之态度,急速废除一切恶劣旧习,遇事双方皆求敏捷迅速,增加能率。商人对银行能始则去邪勿疑,终则用贤勿贰。银行对商人亦能视之如手足,待之如兄弟,则双方固互相感受便利,且将见我国*治虽在混沌期中,而经济则未始不可日见振兴与发达也。

文章主持人:《金融博览》责任编辑

作者简介

资耀华(~.1.23)本名资朝琮,字璧如,湖南省耒阳市南阳镇陶洲合建村人。17岁留学日本,26岁他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年至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管理学院进修,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和考察。曾任北平法学院、中国大学、民国大学教授,《银行月刊》总编辑。年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直至年,历任调查部主任、天津分行经理、华北管辖行总负责人,原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

编辑李艳蓉

来源金融博览

责编李锦璇、蒋旭

监制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周末读史

外国货币史漫谈:卡拉卡拉发行的安敦尼币

周末读史

商业银行与商人之关系(上)

周末读史

明清之际陆世仪的货币论与信用货币的缺失(二)

周末读史

明清之际陆世仪的货币论与信用货币的缺失(一)

周末读史

明代中后期货币“使用处方”的转变——从“重钱轻银”“行钞废银”到“三者相权”(二)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末读史商业银行与商人之关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