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是顺应汽车产业变革之举
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合并深化了双方的合作。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大方向。但是沃尔沃的电动化进程在中国和欧洲市场发展的并不顺利。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将加速技术融合,利好沃尔沃的新能源事业。吉利汽车和沃尔沃共同开发、使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这一点对两者皆宜。一般而言,比起内燃机系统,电驱动系统更容易实现平台化。将来双方在整车平台上进行研发合作,将会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过去十年,沃尔沃在本质上是独立运营。但这期间,吉利与沃尔沃之间已经产生过很多次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双方的融合工作已经在逐步进行了。并且,吉利汽车产品技术有很大的提高,这里面多多少少有沃尔沃的协助作用。比如人才方面,就我所知,沃尔沃有不少工程师已经到中国来工作。实际上,双方的融合早已在进行中,现在发布的这个方案更加明确了这一点。我认为,吉利与沃尔沃未来的融合会不断加深,但是沃尔沃还会长期保留自己独立的公司架构。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姚春德:
吉利掌握技术共享的主动权
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首先对吉利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情。自主汽车品牌发展的很快,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核心技术上,我们和老牌汽车企业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吉利与沃尔沃实现技术共享,对双方来说,可以加速技术进步。尤其是沃尔沃在安全技术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如今“新四化”的浪潮下,发展智能电动车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再只停留在“三电”领域。大家都认为特斯拉在这方面很厉害,有一个原因是软件实力很强。在未来的电动化竞争中,吉利与沃尔沃合作将加速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回溯到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外界质疑双方是否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会不会像福特与沃尔沃那样无疾而终。十年过去了,沃尔沃的良好发展,让外界看到了吉利具备国际运作的能力。就像人的相处一样,这十年时间让沃尔沃认识到了吉利是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回到技术共享的问题上,这次合并与十年前的收购有本质上的区别,我认为吉利在此次合并中占据主动权的,主动掌握先进技术。而且沃尔沃也有信心核心技术不会被浪费,而是能在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基于这个共同认识和信心,才会有今天技术共享的结果。易车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周丽君:
吉利迈出了技术整合沃尔沃的关键一步
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整合沃尔沃的技术优势。但是囿于吉利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局限,不能很好的hold住沃尔沃。然而,这十年沧海桑田,吉利的盘子越来越大,与多个全球车企都保持着合作关系。再看沃尔沃,这十年也有,但步伐进步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和和BBA等豪华品牌比,而且这个差距还是存在的。所以对沃尔沃来说,与吉利合并是必然的选择。“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合作策略是吉利过去“放虎归山”的理念,近十年沃尔沃在全球与中国都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说明这个策略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如果放眼豪华品牌的竞争,继续“放虎归山”将延缓吉利与沃尔沃的整合竞争,很有可能拉大与一线豪华品牌的差距。年,吉利收购9.69%股份成戴姆勒最大股东,一旦吉利将重心转向戴姆勒,势必会降低沃尔沃的地位。因此,双方更深入的整合,是发展的必然。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
保持股权架构独立是吉利与沃尔沃当下最好的选择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正面的事情。如果后期整合得好,双方就能取长补短,在品牌、资源、技术等各方面取得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很多合并失败的公司,主要在于没能取得好的协同效应与进行资源有效整合,久而久之双方会产生内耗。如果按照吉利与沃尔沃股权合并的原方案,投资者势必会担忧一系列问题:如何对沃尔沃估值;上市公司是否会付出代价,面对更大的压力;现有股东的股份稀释方案如何安排等。而双方此次合并不涉及股权,这样小股东不用被稀释股权,也不用担心交易成本及负担可能过高,再者吉利上市公司相对优质的财报不被沃尔沃拖累。虽然双方有继续深化合作的安排,但总归不如在一个管理框架、一套董事会下能更深入凝聚(前提是能达成有效管理)。我倾向于认为此次合并对资本市场影响不大,这也要站在当时合并提议时双方出发点来考量,未来该有的合作、该有的磨合依然会发生。因此,未来几年,对吉利和沃尔沃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