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首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言书行为金融学通识
TUhjnbcbe - 2021/5/17 20:56:00

言书

《行为金融学通识》

作者简介

迈尔·斯塔特曼(MeirStatman),美国圣克拉拉大学列维商学院GlennKlimek金融学教授,行为金融学创始人、开拓者。他的理论建立了一种行为与金融学的统一结构,认为非理性的普通人是市场的真正参与者。其研究基础包括普通人的行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市场效率。他是三个贝克IMCA期刊奖、三个格雷厄姆和多德奖等众多重要奖项得主。

译者简介

贺京同,博士,南开大学英才教授、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美国UniversityofMinnesota双城校区访问学者,美国Brown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经济学理论、实验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高林,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经济学与宏观经济管理,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翻译多部行为经济学领域著作。

引入——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假如你要选择一份礼物送给爱人,你会送一支价值10元的玫瑰还是直接送10元现金呢?假如你是一个“理性人”,你会认为玫瑰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会带来功利性收益,并且几天后她就会将其扔掉。相反,10元现金可以存入储蓄账户,随着利息收入而不断增值。然而,我们都知道直接送10元现金或许是理性的,但也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情人节时你拿着10元钱作为礼物与爱人约会,你尽可以想象一下后果。相反,一支玫瑰虽然不会带来什么功利性收益,但会带来表达性和情感性收益:一支玫瑰可以代表“我爱你”,但10元钱不能。这是作者在书的引言中所举的一个例子,事实上,股票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与玫瑰一样,都会提供功利性、表达性和情感性收益。当我们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只能提供功利性收益时,我们就会忽略很多对于金融市场的深刻见解。这就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忽略普通人欲望的金融。

行为金融学会涉及对以下方面的探索:我们对功利性、表达性和情感性收益的欲望;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捷径,以及所犯的认知型和情绪型错误;现实中我们如何构建资产组合;为什么某些投资产生的收益会比其他投资高;我们是否有希望击败市场等。

内容简介

本书原版名为FinanceforNormalPeople,也就是“写给普通人”的金融学,旨在让作为普通人的读者理解自己的欲望和错误,从而“理解投资者和市场的行为”。本书透彻地阐述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教给投资者如何避免常见的行为和心理错误,证据详实,逻辑清晰,匠心独到。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介绍行为金融学中所谓的“普通人”为主,用“普通人”代替标准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正如马科维茨在对此书的推荐中写到,迈尔·斯塔特曼教授将投资者描述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这有异于早期行为金融学理论,也非传统教科书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参与者。标准金融学理论假设投资者和交易者是理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考虑全部可得信息,并理性地处理这些信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标准金融学理论与证据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裂隙,各种异象的出现证明标准金融学已经不再是统一与包容的了。本书超越了标准行为学中“只关心高收益低风险”的“理性人”,也超越了第一代行为金融学描述的“屈服于认知型和情绪型错误”的“非理性人”,将金融学的主体描述为“普通人”:首先承认人们有千差万别的欲望:不仅有致富的欲望,还有提高地位、坚持价值观、赡养子女甚至在游戏中获胜的欲望,承认其带来的功利性、表达性和情感性收益,同时将普通欲望与错误区分开来,指导人们在满足普通欲望的过程中使用捷径并避免错误。除此之外,人们的普通欲望更构成了金融学重要问题的基础,这些问题包括:资产组合构建、储蓄与支出、资产定价和市场效率等,也就是本书下编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在下编中,作者探讨了行为金融学框架中的资产组合、生命周期、资产价格以及市场效率,在“普通人”的基础上对市场不完美等进行了新颖的研究,引导普通人打败投资的复杂性。标准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包括“理性人”假设,还包括人们根据均值-方差资产组合理论构建资产组合、人们根据标准生命周期理论储蓄与支出、投资期望收益的差异仅由风险差异决定以及市场是有效的。但在融入了人们的欲望,及其认知型和情绪型捷径与错误方面的知识后,作者认为人们根据“行为资产组合理论”构建资产组合,对其要求超越了高期望收益和低风险,还包括了对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的要求;由于人们薄弱的自控力,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并遵守储蓄与支出的正确方式,因此会按照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储蓄与支出;投资期望收益也不符合标准资产定价理论,期望收益的差异并非仅由风险差异决定,还要由社会责任担当度和社会地位等决定;最后,市场不是价格等于价值的有效市场,而是难以战胜型有效市场。

总的来说,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源同流歧,本书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统一的结构,吸收了标准金融学的某些部分,摒弃了不合事实的部分,将理论、证据和实践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本书,“普通”的人们能够看清自己,学会识别自己的欲望,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改善自己的金融行为。

思考与讨论

1体育中的行为金融现象:赛事魔咒

人们把重大赛事(奥运会、世界杯等)后股市出现的异常下跌称为“赛事魔咒”。这一现象无法用传统理论给出合理解释,应属于行为金融日历效应的一种。虽然许多人通过先前已有数据证明在重大赛事期间股价的确出现过下跌,但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基本在夏季举行,这种下跌究竟是赛事效应带来的异象还是股票市场本就存在的“五穷六绝七翻身”等规律,或许仍有待检验。

如果“赛事魔咒”的传说客观存在,可能是因为每逢重大赛事投资者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比赛当中,造成交易量下降;同时还可能因为人们增大了在体育博彩方面的支出,从而使得部分资金从股市抽离。另一方面,当比赛中投资者所支持的队伍或国家遭遇失利时,会导致投资者情绪低落,从而影响投资回报;而当所支持队伍取得胜利时又会使投资者因为乐观的情绪而降低了风险敏感程度。此外,当投资者普遍相信重大赛事期间股价会下跌时,根据“自我实现预言”,最终也可能导致现实中股市的暂时低迷。

但是,对于我国市场,这一异像的出现究竟是否是因为赛事吸引了注意力,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笔者认为仍可以加以讨论。因为以往认为存在“赛事魔咒”的研究主要以欧美市场或全球整体市场的情况为主,对于欧美交易者而言,通常会在夏季进行休假,叠加大型赛事和其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赛事魔咒”存在的结论。但中国社会并不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因此在研究夏季赛事期间的情况时可能与欧美市场存在差异。

2体育决策者的行为偏差

理性的投资者会快速做实亏损但缓慢变现盈利,但实际上,有时候需要终止的亏损项目恰好是决策者的整体战略。这种不愿终止整体战略的倾向会体现在CEO的投资周期中:新CEO在其任期内会较早终止前任CEO发起且不愿终止的业绩表现糟糕的投资项目。此后,在其任期内,新CEO也会发起业绩差劲但不愿终止的项目。同时这种倾向也会体现在体育决策者身上,例如在职业球队中,新的球队经理更有可能转让成绩较差的球员,但是旧的球队经理却更可能将成绩较差的球员留在队伍中。这就是由于想要自豪感带来的情感性收益和想要避免懊悔带来的情感性成本造成的“意向谜团”,但对于体育决策者此行为的纠正,是否可以和纠正公司经理人等人员的工具、方法相同,仍需要根据体育市场的特殊性质加以讨论。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体育市场中的决策者(包括球队经理、体育公司管理者等)存在过度自信、注意力偏差、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的表现、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都可以加以思考和探讨。

结语

当进行金融选择时,我们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想要些什么?对于金融选择,我们的所思所感是些什么?我们在市场中将做出哪些行为?我们的行为如何反映在金融市场并影响金融市场?本书提出了以上问题,并做出了回答,描述了影响普通人行为并反映在金融市场上的欲望、捷径以及错误。虽然本书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的回答与标准金融学不尽相同,但并未否定标准金融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承认行为金融学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本书构建的第二代行为金融学基石将金融学的分析持续向前推进,正如译者所说,模型应该顺应人,而不是人来顺应模型,我们要想了解市场的力量,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行为。

图文:李杨宁(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梅艺凡

校对:侯昀昀曾朴

例牌声明:本文由《体育商业评论》整合,转载请联系《体育商业评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言书行为金融学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