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Green
编辑
顾小耙
最近的资本市场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与几家巨头公司和独角兽集中上市带来的喜庆感同时出现的,是外媒不断传来的估值下调、流血上市的报道。
在此背景下,巨头旗下的金融业务,似乎也都遭遇了不同的境况。
01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业务占比过半
蚂蚁金服和度小满都在今年Q2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京东金融虽然一直没有公布数据,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寻。根据《中信证券-京东金融1号京东金条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的信息,从年一季度到年四季度,消费金融业务在京东金融总营收中的占比一路从34%上升到了55%,已经超过一半。
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是京东金融旗下三家小贷公司,是名副其实的金融业务。然而与京东金融一直强调的不做金融相比,这就有些令人犯糊涂了。
据媒体报道,京东金融在今年年初就启动了B轮融资,总数亿元,4月底完成打款。截至目前,这笔融资仍然没有官宣,融资过程是否顺利外界无从得知,但当时流出的BP却透露了更详细的数据。
年以来,京东金融的收入结构中,支付业务收入占比逐渐降低,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规模则逐渐上升。最新的数据为年前三季度,消费金融收入占比为50%,支付业务收入规模占比为16%,财富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收入规模占比分别为14%。
而无论是消费金融、支付业务收入或是财富管理和供应链金融,对应的都是金融业务。特别是收入占比最高的消费金融,主要来自白条和金条两项业务。在营业收入构成图中,金融科技并未作为单独板块出现,而是和农村金融、海外、证券一起被并入了合计占比1%的“其他”。对比《中信证券-京东金融1号京东金条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提到的年四季度消费金融营收占比为55%的数据,可以判断上述BP的数据可信度很高。
02“求而不得”的金融牌照
在上文提到的京东金融融资BP中,对当时那轮融资的用途描述为,“本轮不低于亿人民币的融资,计划将用于两个部分:并购金融牌照、技术研发和市场投入”。
在此之前的公开口径中,京东金融曾不止一次的表示,牌照的获取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有业内人士称,事实上京东金融在申请牌照一事上并非不积极,而是监管方面对其实际能力存在质疑,因此银行、保险、基金等几个行业内所谓的“大牌照”,一直没有获得监管机构的放行。
无论京东金融如何对外自动定位,收入构成几乎证明了它是个典型的金融公司。以目前的监管风向看,未来京东金融仍然需要放相当一部分精力在牌照上面。
此前,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称:“只要金融机构有风险外溢的一定要持牌,一定要接受审慎监管,对于风险外溢不太大的机构,要加强对其业务的事中事后监管。”
业内人士认为,京东金融希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流量来源和底层技术优势的公司。但从其业务、营收、甚至品牌上来看,京东金融当前似乎都不能摆脱对京东集团的依赖,距离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消费金融快讯》所有内容,均为原创、转载或者编译。如转载文章,将会注明文章作者、来源出处等。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媒体联系后台,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处理。
有任何平台投诉问题,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