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东
年,北京市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金融业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重点产业领域金融建设稳步推进。日前,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首次发布“年首都金融大事记”。
1、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运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北京证券交易所于年9月3日注册成立,并于年11月15日举行揭牌暨开市仪式。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对北京而言,这是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2、北京金融法院在京成立,对金融领域司法服务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
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设立北京金融法院,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对于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服务金融工作三项重大任务、完善金融审判体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司法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3、召开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推动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年12月24日,北京市与“一行两会一局”、8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领导讲话,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等公司主要负责人发言,介绍在京发展情况,对推动北京市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4、首都金融“两区”建设跑出北京加速度,形成“六个一批”开放创新成果
年,“两区”建设金融领域项任务落地94项,完成92%,出台配套*策52项,形成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知识产权保险试点等3个全国复制推广的创新实践案例,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六个一批”为代表的开放创新成果。
5、高标准定位前瞻性谋划,北京金融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
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精心组织、高标准编制完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编制综合考虑首都金融发展基础、国家金融改革大势、中国金融国际地位提升等,以战略眼光审视新形势,科学分析新机遇与新挑战,为未来五年首都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6、首都金融界深入开展*史学习教育和系列庆祝活动,意气风发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为热烈庆祝建*周年,首都金融界深入开展*史学习教育,以*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建,*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迸发,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7、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多家标志性重磅级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北京
年,首都金融业持续集聚优质金融机构资源,落地中外资金融机构4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再提升。三大保险另类投资资产管理公司齐聚北京,9家央企已陆续在京新设产业资本投资公司,北京已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展业的首选之地。
8、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助推中外贸易双向互动
年9月3日至7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展在北京首钢园举办。金融服务专题展集中展示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多项成果,释放了中国坚定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
9、金融街论坛年会成功举办,期间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发布《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
年10月20日至22日,以“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为主题的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全球余位重量级嘉宾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热点议题开展了广泛讨论,释放中国经济韧性强劲的积极信号,交流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全球金融深度交流合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开创性举办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继续作为金融街论坛重要专场活动于10月21日召开。会议发布了《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
10、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加快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年,北京金融科技发展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累计发布3批22个项目,3个项目完成全流程测试率先“出箱”;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在京率先开展,首批16个项目公示入箱。围绕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全面推进,截至年年底,全市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超万个,对公钱包超万个,交易金额96亿元。
11、绿色金融发展全国领先,全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
年,北京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深化。全年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含央企)全市场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倍,发行量居全国首位,发行“碳中和债”规模达.05亿元。北京地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3倍。
12、城市副中心金融发展持续提速,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城市副中心要提升金融商务服务功能。年,城市副中心内注册的各类持牌及经监管部门认可的金融企业已超家,有超过一半的银行机构新设或升格为法人银行或一二级分行,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绿色金融国际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稳步推进。
13、北京推出“四位一体”金融超市,金融信贷营商环境全国最优
年,北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持续破解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功能全面升级,整合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功能,构建“四位一体”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估中,北京金融信贷营商环境全国领先,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现。
14、“畅融工程”品牌活动持续深化,高效精准助力银企对接
年,北京畅融工程通过线下对接、线上直播、线下线上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优势,事前发掘、搭台服务、高效对接、事后跟踪,持续开展融资对接活动。自年启动以来,共举办场融资对接活动,累计服务金融机构余家次,对接企业余家次。
15、直接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年,北京市多措并举推动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融资,直接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储备上市后备企业清单,为重点拟上市企业配备服务管家,分梯队、分行业推进企业上市循环发展。全年新增境内上市企业47家(含北交所11家),同比增加12%,境外上市企业32家(含二次上市)。截至年年底,北京境内上市企业共家,境外上市家(含重复上市),首发融资.64亿元。
16、《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发布施行,地方金融监管迈入法治化轨道
年4月1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年7月1日起施行。作为北京市第一部金融类地方性法规,条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首都金融创新发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是新形势下北京金融工作的重要成果。
17、京津冀联合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链平台
年7月8日,人行营业管理部会同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天津、河北两地,在石家庄共同启动“京津冀征信链”建设工作。“京津冀征信链”建设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长安链”作为底层技术平台,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安全高效实现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域信息互联互通以及多方数据融合应用,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链平台。
18、全国首个省级预付资金信息管理平台在京建立,有力保障消费者预付资金安全
年6月18日,作为全国首个省级预付资金信息管理平台,北京市预付资金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19、金融投资者教育持续深化,有力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能力
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北京电视台联合,持续开展“蜜蜂计划”金融安全宣教系列活动。全年共制作余期节目,进社区、校园和企业开展线下活动60余场,覆盖社区居民人数超过万人,新媒体短视频和直播累计播放多万次,为市民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提示金融风险。
20、推进“两区”建设人才要素加速流动,建立首都国际金融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市人才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和市海外学人中心加大工作协同力度,建立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外籍高层次金融人才出入境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外籍金融人才便利化服务体验。
(编辑崔漫)